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满汉合璧佛说阿弥陀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种同卷

满汉合璧佛说阿弥陀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种同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鸠摩罗什(343-413),汉语意译为“童寿”,略称罗什或什,龟兹人。原本为印度婆罗门族,生于龟兹,随母七岁出家,十二岁即在龟兹升座讲《转法轮经》。才智过人,明大乘佛学。五十八岁时(402)被姚兴迎请入长安(今西安),礼以“国师”。并于同年,应姚兴之请,住逍遥园西明阁,从事译经历十一年,至弘始十五年(413)卒。所译出经论三百余卷,第一次系统介绍了大乘性空缘起学,运用达意法,“自信诸译所传非谬,可供后世流通”。并带出一大批教界高僧,罗什门人号称三千,后世有“四杰”、“八俊”、“十哲”之称。罗什于中国文化贡献颇大,与真谛、玄奘、不空(另一说为与真谛、玄奘、义净)并称为中国“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所译《佛说阿弥陀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主要内容分别是:1.《佛说阿弥陀经》、简称《阿尼陀经》,是叙说阿尼陀佛净土功德庄严而劝念佛往生的经典,是佛无问自说的经、净、土三经之一。主要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令人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染不乱,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共有三种汉文译本,即鸠摩罗什译本;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本,今佚;唐玄奘译本。满文译本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书成于清乾隆中叶以后。2.《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简称“往生咒”,原附于阿弥陀经不思神力传,计五十九字,一十五句。主要内容是叙龙树菩萨梦中感此咒,耶舍三藏诵此咒,天平寺秀法师口授此咒,言人能诵此咒,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保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隐。临命终了时,可任运往生,免苦、轮回受灾难。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旧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罗什译本。亦称《心经》。所旨义理在于发挥菩萨三三昧相应行中以空相应为第一,行空相应的菩萨即不坠二乘,而可严净佛土,成就有情,疾得无上正等正觉。依此义,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为空相应行,进而说由空无所得为方便,遣五蕴执,契证实相。全经结构是,一先明能观智,即深般若;二辨所观境,先以得涅槃果,次得菩提果。阐明诸佛皆依深般若观慧相应无所得实相,而得一切智智之义。明般若一出,可除世间一切苦。经未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多,以为大神咒,大明咒等。此经译本很多,既有汉、满、蒙藏文译本,亦有英、日文本。现《佛说阿尼陀经》常见版本是大藏本。《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常见于《龙藏》贞字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常见于《龙藏》翔字函。

猜你喜欢

  • 崧庵集

    六卷。宋李处权(生卒年不详)撰。李处权,字巽伯,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人。宣和间,与陈叔易,朱希真以诗名。南渡后尝领三衢。处权乃李淑曾孙,淑家典籍颇富,其《邯郸图书志》,晁公武每引为据。处权承其世学,

  • 孟有涯集

    十七卷。明孟洋(1483-1534)撰。孟洋,字望之,一字有涯,信阳(今河南信阳县)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除行人,选为监察御史。因劾张璁等下狱,谪桂林教授,迁汶上县知县,并升佥事参政,拜为

  • 拘虚晤言

    一卷。明陈沂(详见《维桢录》条)撰。此书皆为陈沂所著杂说之文,一卷,分三十四条,二千余字。其体例有些近似连珠体,先取两事排比成句,作为比喻,而后阐明其寓意,即不用韵,也不注意修辞,语言朴素、浅显,通俗

  • 丧服经传袁氏注

    一卷。晋袁准撰,清马国翰辑。准生卒年不详,字孝尼,陈郡阳夏(今河南省东部)人。官至给事中。袁瓌从祖,《晋书》把《准传》附在《瓌传》后面。袁准忠信公正,不耻下问,性恬退,著书十余万言,论治世之务,以儒学

  • 豳风广义

    三卷。清杨屾(生卒年不详)撰。杨屾,字双山,兴平(今陕西兴平县)人,平生从未出仕。杨屾从《诗经·豳风》中的诗出发,认为陕西一带古时曾养过蚕,顽固坚持陕西气候条件不适合养蚕的看法是错误的。杨屾为了求得实

  • 集钟鼎古文韵选

    五卷。明释道泰(生卒年不详)撰。道泰字来峰,泰州(今属江苏)人。此书分韵集钟鼎古文。秦权、汉鉴与三代之文并载之,所收颇杂,殊乖条贯。而且连《滕公石椁铭》之类的伪迹也收集在内;钩摹全非其本状,大都失真。

  • 古今释疑

    十八卷。清方中履(生卒年不详)撰。中履字素北,方以智之子,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此书皆为考证之文,每部分标题即为作者的主要论点。一至三卷论经籍,四至九卷论礼制,十卷论氏族姓名,十一卷论乐,十二十三卷论

  • 翻译治家格言

    一卷。汉本清朱用纯撰,其生卒年不详;满本德保莅。朱用纯字致一,江南昆山人。父集璜,明季以诸生殉节。用纯菇哀饮痛,自比庐墓攀柏之义,故别号柏庐。德保字定圃,内务府满洲正白旗人,姓索绰罗氏,赐汉姓石氏。乾

  • 林文忠公遗集

    四种,四十一卷。清林则徐(1785-1850)撰。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嘉庆年间进士,任东河河道总督及江苏巡抚时,曾治黄及兴修水利。道光十八年(1838),在湖广总督任内,禁止***,卓著

  • 本棉谱

    一卷。清褚华(生卒年不详)撰。褚华,字文洲、秋萼,上海人。大约生活于乾隆时期。《木棉谱》引用了一些前人对木棉的记述和考证,着重讲述了木棉的种植方法及轧花、弹花、纺纱、织染用具等。《木棉谱》是上海一带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