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熹平石经残字

熹平石经残字

一卷。清陈宗彝刻印。宗彝字雪峰,原名秋涛,江宁(今江苏江宁县)人,嗜金石古籍。他所刻印的蜀石经残字,也已著录。这卷《熹平石经残字》,就是清道光三年,与蜀石经同时刻印的。此书所刻,凡《尚书·盘庚》一石,《论语》之《为政》、《尧曰》二石。《盘庚》仅存“或迪自怨”一段,不足三十字。《为政》仅存“道之以德”一段,不足六十字。《尧曰》仅存“不蔽”一段,不足三十字。总共不足二百字。前面是“熹平石经残字”六字,继之以唐中冕写的前言。次列石经残字,先列《盘庚》,后为《为政》、《尧曰》。每段经文都有释文,并附有宗彝所写的简略的考释。其后则是宗彝的记言,再后则为朱珔、汪燡、顾千里、袁廷恺、宋翔凤、盛大士诸人的题咏。最后又以宗彝的记言结束。宗彝所刻的这三段残字,翁方纲早已摹刻过了。翁氏所撰的《石经残字考》,其经文字体的异同,以古今各本相较,也极为详备。考察石经残字的人,本只要看翁氏所刻就行了。陈氏所刻的,不但存字少,考释也过于简略,与翁氏之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从来摹刻熹平石经残字的人,都是刻在石头上的。例如申铁蟾在关中刻的,放在碑林之中;翁方纲在北京刻过,又在江西刻过,放在南昌学舍。只有陈宗彝改为木刻,这是他的首创。其用意是既保存残字原貌,又便于翻阅。这用意是好的,值得取法。可惜他囿于所见,未能把所有存世的熹平石经残字都刊刻出来。有《百一庐丛书》本。

猜你喜欢

  • 小仓山房文集

    二十四卷。《续》十卷。清袁枚(1716-1797)撰。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诗论家。乾隆年间进士,历知溧水、江浦、沐阳、江宁等县,后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于南京

  • 州县事宜

    一卷。清田文镜、李卫奉敕撰。田文镜(1662-1733),汉军正黄旗人,雍正时先后任河南巡抚、河南山东总督。李卫(1686-1738),字又玠,江苏铜山人,雍正时任浙江巡抚、直隶总督,因善捕“盗”,被

  • 石钟山志

    八卷。明王恕编。案当时有二王恕。一为三原(今陕西咸阳)人,明史有传。一即此王恕,江西湖口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至广东布政司参议。其生卒年不详。湖口有上下石钟山,即苏轼作记者。王恕以其为邑之名

  • 中庸臆解

    一卷。清张承华(详见《大学臆解》)撰。是书原附《中庸补释》后。首为诸家异训分章解,次为首章解,又次为喜怒哀乐未发已发解,又次为中和解,又次为尊德性而道问学解。书中多推广阐明朱子之义。如《中庸》与《大学

  • 求可堂自记

    一卷。清廖冀亨(生卒年不详)撰。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举人,官至江苏吴县知县。该书记其所亲历之事。文笔朴拙。书成于康熙年间,而于咸丰二年(1852年)刊行。

  • 文子校勘记

    一卷。清钱熙祚(详见《吴郡志校勘记》)撰。钱熙祚刊刻《文子》,又撰《校勘记》附其后。清人研究《文子》者,有许多人以为《文子》袭用《淮南子》,但也有学者提出疑问,认为是《淮南子》袭用《文子》。钱熙祚赞同

  • 移芝室古文

    十三卷。清杨彝珍(1807-?)撰。杨彝珍字湘涵,一字性农。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县)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官兵部主事。彝珍文集若干卷,语高而旨深,词句刻深。因旧刻漫患讹舛,琪光等儿、孙、曾孙

  • 抱朴子

    见《抱朴子内外篇》。

  • 春秋平义

    十二卷。俞汝言(1614-1679)撰。俞汝言字石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经学家。俞汝言在明末为诸生,孤贫力学,具有经世之才,恰值明清动乱,故闭门著书。俞氏精研经史,尤熟于明代典故。除此书外,尚

  • 少广补遗

    一卷。清陈世仁(1676-1722)撰。陈世仁字元之,号焕吾,浙江海宁人,系陈訏的族侄,好学工为文,精晓算学。康熙五十四年(1715)以进士入翰林后,即回乡不仕。《少广补遗》专论垛积之术,视垛积为少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