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孙氏注

礼记孙氏注

一卷。魏孙炎撰,清马国翰辑。炎生卒年不详,字叔然,乐安(今江西省中部)人。授学郑玄之门,人称“东州大儒”。征为秘书监,不就。详见《三国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说叔然与晋武帝同名,因而称呼其字。史当称名,而陈寿称叔然,特明史之变例。而廖用贤《尚友录》说,叔然本名炎,与武帝同名,因而称其字。这是袭其说而失之者。然而,与炎名字相应,而颜之推《家训·音辞篇》说孙叔言创《尔雅音义》,独知反语。这又是因为然、言读音相近而致误者。孙是郑之弟子,但其书却不苟为异同。如《檀弓》师吾哭诸寝云,奔丧师哭诸寝门外,属于周礼,与郑志答赵商问同。《杂记》己虽小功三句云,己大功,卒哭,可以冠,与郑注相同。这是不为苟异。《檀弓》华而皖云,皖漆也。大概把皖读作垸。《说文》土部,皖漆和灰而也可以作为证据。这与郑注从旧说以晥为刮节目,其意读皖为刮相异。《内则》后王命冢宰云,后王君王,谓天子也。这与郑注认为记者据诸侯相异。《乐记》故德辉动于内云,德辉,明惠也。明惠疑读明慧。《论语·卫灵公篇》好行小慧,鲁读慧为惠可证,与郑注颜色润泽相异。其廉直劲正,孙本“劲”写作“经”,于是就训为法,这更没有必要进一步论述。以上是不为苟同,也有似异而实同者。《檀弓》丧三年以为极二句,《释文》极亡,王以极字绝句,“亡”写作“忘”,向下读,孙依据郑写作“亡”,而如王分句,此是《释文》误读。郑本上“亡”是假借字,下“忘”是本字,其句法与《大戴礼·曾子立事篇》备则未为备也相似。郑注对于“亡”字没有解释,也以亡则连续,并非以极亡连读。观看王引之《经义述闻》自然可以明白。国翰把这当作郑孙之异,不知所异实际上并不在此。另外,如《乐记》奋至德之光云,奋发也;以著万物之理云,著犹诚也;理发诸外云,理言行也;故礼有报云,报谓礼尚往来以劝进之。此与郑注奋犹动,著犹成,理容貌之进止,报读曰褒,犹进也,都语异而义同。还有似同而实异者。《玉藻》诸侯玄端以祭二句,郑孙都认为端应当是冕,而郑认为诸侯祭宗庙之服,只有鲁与天子相同,于是,也破端为冕。孙认为祭服之下,其祭先君也裨冕,如其说则端应当为衮。汉代时卷、衮同读,见《王制》注,以此文上卷下“衮”为字之歧出,就改作“端”。黄以周《衣服通故》剖析得十分清楚。《乐记》卫音趋数烦志云,趋数音促速而数变也。这与郑注“趋数”读作“促速”非常相似,实际上是郑改字,孙不改字,趋数二字,郑并列,孙侧注,这又是语同而义异者。总之,后王孙说正确,德辉趋数郑说正确,华皖、玄端两说都可以讲通。《乐记》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云,居鬼,品处人鬼之志,胜郑居鬼谓居其所为亦言循之之说。律小大之称云,作乐器大小称十二律,与郑云律六律小大谓高声正声之类,义皆未安。《史记乐书律作类,类谓类次,下文比终始之序,比谓比次,其义相同。《礼记》孔疏引《尔雅》孙注共有七事,马辑都据录。《月令》置罘疏引《尔雅》罦覆车注,因为其文不同,不敢滥入,殊弗思疏引雅注,必然是记恰好无注,可以附录以资发明,不应该顺记文列入,如其附录,则罘罦实为一字,也可以采入。又鸣鸠拂其羽二句下鹘鸼等,细绎疏文,都引用雅注,今只以为记注,前者为不明体例,后者为读为不审。此书有玉函山房本。

猜你喜欢

  • 小司马奏草

    六卷。明项笃寿撰。项笃寿,字子长,嘉兴(今属浙江省)人。嘉靖进士,官至兵部郎中。著有《今献备遗》、《全史论赞》。《小司马奏草》为项笃寿任兵部职时,议覆内外陈奏之文,共包括驾部稿一卷,职方稿一卷。“小司

  • 复堂易贯

    无卷数。清于大鲲撰。大鲲字南溟,号复堂,直隶(今河北)河间人,乾隆间岁贡生。李达天作序谓此书“不列图象,不牵伏互,不胶先人,不列成说,推陈出新,独寻真面,缀属成文,期于言简意赅,贯通经义而止。”此书摒

  • 读左比事

    十二卷。清刘溱(1829-?)撰。溱字芙裳,黄冈(今湖北黄冈)人,生平事迹不详。据篇首自序,称此书于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付梓刊行,时年七十四岁,知刘溱生于清道光九年己丑(1829)。《读左比事

  • 续登州府志

    十二卷。清永泰纂修。永泰字石安,满洲人,乾隆七年(1742)任登州知府。考《登州府志》,创修于顺治十七年施闰章,虽规模大备,然历年久远,残缺颇多。永泰莅任后,即征询耆硕,详稽典籍,汇辑成编。《续登州府

  • 赤城志

    四十卷。宋黄、齐硕修、宋陈耆卿纂。陈耆卿,临海人。台州隶两浙东路,领五县,为临海、黄严、天台、仙居、宁海。《赤城志》宋嘉定十六年(1223)修,明弘治十年(1497)谢铎校刻本。全书四十卷,分为总目十

  • 石室秘宝

    二集,十五种。存古学会编。丛书所收敦煌石室遗书均影印刊行,较之刻本,更可存真。其中《唐人画壁弥陀法会图》、《唐人藻井画佛堂内诸佛图》、《唐人画壁千佛岩图》、《唐人画壁明王像》、《唐人画壁太子求佛舍利图

  • 寻乐堂集

    十一卷。明王烈(约1497前后在世)撰。王烈,字正邦,别号寻乐,乐安(今江苏)人。生卒年均不详,成化弘治间诸生,其他事迹不详。明代诗文作家。著有《寻乐堂集》。该集共十一卷。文五卷、诗六卷。末附其族孙澄

  • 奉使三音诺彦纪程草

    一卷。《塞上吟》一卷。清宝鋆(生卒年未详)撰。生平详见《典试浙江纪程草》(辞目)。是集系咸丰四年(1854),衔命出使三音诺彦所作纪程诗。此年八月,行抵喀尔沁穆哈里喀顺境,译言瀚海界。三音诺彦在瀚海之

  • 小倦游阁法帖

    四卷。清张丙炎刻。所收皆包世巨一家之书。“小倦游阁”是包世臣斋名。第一卷为自书诗文及杂临古帖。第二卷删拟《书谱》。第三卷《〈十七帖〉疏证》。第四卷答问十二条。包世臣自负草书,自谓能上接王羲之。所著《艺

  • 端虚堂诗稿

    二卷。清梁菼撰。生卒年未详。梁菼,字公约,江苏江都人。诸生,久客金陵,工咏善画,诗才尤为清绝。此稿中有《和陈吏部三立韵》:“爱住青溪曲,当年此买邻。烽烟莽江国,花月度萧辰。旧雨飘如梦,春风岂厌贫。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