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红薇翠竹词

红薇翠竹词

一卷。《仲轩词》一卷。清焦循(1763-1820)撰。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江都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应礼部试不第,即奉母家居,仕进之心日淡,从此潜心学术,筑雕菰楼。阮元督学山东、浙江时,曾入其幕为宾客,与李尚云、凌廷堪并称为“谈天三友”。焦循经学造诣颇深。对所有儒家经典,几乎都有研究,尤精于《易》,曾作《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总称《雕菰楼易学》。晚年又完成《孟子正义》三十卷。焦循认为治学不应强分汉宋,尤不可立考据之名。学宜随时而进,不宜泥古,所以他治学多能提出独到见解,很为学术界所重视。焦循还精通音韵、训诂、地理、医学、天文、历算等,以其博学多识,被阮元称为“通儒”。他对文学中的诗词、古文、时文、戏曲等都有自己的看法,对文学理论颇有贡献。亦工于诗。其诗往往有感而发,能积极表现现实。风格质朴,明白如话,简炼晓畅。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称:“里堂诗质而有味,一洗俗物,亦无轻生肤廓之习。”在经学家诗中,可谓别具一格。他也能文,工词。其文章论辩说理,清晰透彻,气势充沛。著作有《尚书补疏》、《毛诗补疏》、《论语补疏》、《雕菰楼集》二十四卷(共诗五卷、文十九卷)、《佚文》一卷、《红微翠竹词》一卷、《仲轩词》一卷、《雕菰楼词话》一卷、《剧说》、《花部农谭》等。红薇翠竹及仲轩,皆其半九书塾之亭轩。名曰仲轩者,取仲长统《乐志论》之旨。其词多滞而不活,质而不空。而红薇翠竹词,每首之后,往往详细注释。其述友朋事迹,尚可参考。至于字面典故,一注之,则殊不雅正。词本以措意运笔为难,不以用典与否而定其美恶。循以为详言出处,可以显其无一字无来源,而不知其于词有损而无益。据其所撰《里堂家训》卷下云:“古文之有四六,犹诗之有词也。词与四六之于诗古文,辟如婢妾之于夫人。有夫人不始有婢妾,而竟以婢作夫人不可也。”须知文体不同,各有本质,厚彼薄此,则昧于文学之变迁。观其所言,实未能深知词旨。循经学湛深,自有其传世之业,不必以词论之。有《传砚斋丛书》本。

猜你喜欢

  • 人学

    一卷。美国李约各撰,美国林乐知等译。此书首篇论述人在万物间的位置,接着分资粮、权能、真实、公义、华美、仁爱、永生七章,分别论述人的生活、思想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是作者为教会中人演述哲理之作。书中多驳斥

  • 镶红旗满洲叶河那拉氏世系生辰谱

    一卷。清那淳撰。那淳字朴岑,一字还我,号清若,别号意园、晏如,镶红旗满洲叶河那拉氏胡锡布长房曾孙常钧次子,乾隆进士,官至普安知州。该谱成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就其近族及母氏源流叙入,按年岁排列

  • 宣明论方

    十五卷。金刘完素(详见《素问玄机原病式》)撰。又名《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医经类著作。此书约成于大定十二年(1172)。刘氏此书为对病处方之法,乃集伤寒杂病,脉证方论之文,分门别类,较为详实。首二卷为诸

  • 隶经剩义

    一卷。清末林兆丰撰。兆丰字玉如,浙江慈溪(今浙江省慈溪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盖为王先谦据其家藏稿本,刻入《经解续编》之中。篇幅不长,然多有可取者。如“周公称王说”考证甚详;“《禹贡》三条四列

  • 灌畦暇语

    一卷。作者不详。根据书中记载,作者自称老圃。在唐太宗一条,独称臣、称为皇祖,可知其为唐人。又该书引韩愈诗二章,云“后来岂复有如斯人”,则知为中唐以后时人。在《灌畦暇语·自序》里,作者自称“早年血气未定

  • 新化县志

    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甘启运等修,刘洪泽纂。甘启运,奉新人,曾任新化县知县。刘洪泽,邑人,县学训导。《新化县志》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共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分为十目。卷首为顺治、康熙、雍

  • 岭南文献

    三十二卷。明张邦翼(约1613前后在世)编。张邦翼,湖北蕲州(今蕲春)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官至广东提学副使。此书采粤中前哲之文,分类编次,先文后诗。起唐张九龄,迄于明之万历,

  • 蚕事要略

    一卷。清张行孚(生卒年不详)撰。张行孚,字子中,安吉(今浙江安吉县)人。同治年间中举人。张行孚为了阻止一些人利用古书上所讲的养蚕方法来混淆视听,阻挠生产熟手的劳动,便写下了《蚕事要略》一书。书中将古今

  • 书契原旨

    十四卷。清陈致煐(生卒年不详)撰。致煐字小云,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编与徐锴《说文系传》之《部叙》性质略同,以《说文》开卷“一”字的说解“惟初太始,道立于一”、终卷“亥”字的说解“亥而生子,复从一起

  • 金陀粹编、续编

    五十八卷。南宋岳珂(详见《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撰。本书为岳飞传纪资料汇编,珂为辩其祖飞之冤而作。秦桧当权时,国史中有关岳飞功绩的记载多被删削,珂搜集岳飞的诗文、轶事、表奏、战报以及高宗御札、政府公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