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金文最

金文最

六十卷,清张金吾(1787-1829年)编。张金吾,字慎旃,别字月霄,昭文(今江苏常熟)人,年二十二补博士弟子员,即弃去,潜心于文献的收藏、整理和著述工作,著有《爱日精庐藏书志》、《两汉五经博士考》、《十七史引经考》、《白虎通注》等。《金文最》为金文总集。金文的纂辑,早在金亡以后不久即有人开始留意,元代文学家姚燧在《牧庵集》中曾经指出,由金入元的文人冯渭曾“搜辑金代文章积若干百卷”(《中书右三部郎中冯公神道碑》,见《牧庵集》卷二十),其后惜无传本。张金吾有感于金代之文声名价值不亚于唐、宋、元、明四代,而自来无裒辑其文、以成传世之作者,因而矢志网罗,广采博搜,积十二年之勤,三易其稿,终于萃成书。书名为“最”,取《公羊传》“会,犹最也”,即会聚之义。全书除收录《拙轩集》、《滏水集》、《滹南遗老集》、《庄靖集》、《遗山集》、《二妙集》等金人别集之文以外,诸凡《金史》、《三金礼记》、《大金吊伐录》、《三朝北盟会编》等书以及地志、金石、医书、谱录之作无不广征博采,录入各类文章约计一千七百九十余篇。原书一百二十卷,后删并为六十卷。其中包括赋、乐章、骚、诏令、册文、制诰、铁卷文、策问、表、奏疏、箴、铭、赞、颂、记、序、跋、书、札子、议、论、原、辨、说、文、牒、檄、榜、指挥、关、符、碑、墓碑、塔铭、行状、哀辞、祭文、传、疏、青词等文体。清人黄廷鉴在《〈金文最〉序》中评此书时认为,清人郭元釪裒辑金诗成《全金诗》,人嘉其补一朝之缺,然而尚有《中州集》、《河汾诸老集》为之蓝本;《金文最》则于数百年散佚之余加以草创,事虽同功,其工作之勤、难度之大,则远远超过后者。从《金文最》所收作品看,金代上承辽与北宋,金文也接辕继轨,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易排而散,去靡而朴”的传统,沿着反对浮华轻艳文风的道路继续发展。虽然金朝仅据中国之半,但是由于北人禀有雄深浑厚之气,习染峻厉严肃之俗,风教固殊,气象亦异,故发为文章,类皆华、实相副,骨力遒劲。有光绪八年(1882年)粤雅堂刊本、光绪二十一年苏州书局刊本和中华书局1990年整理本行世。

猜你喜欢

  • 沈氏农书

    一卷。明涟川沈氏(生卒年不详)撰。沈氏,湖州府(辖境相当于今浙江吴兴、德清、安吉、长兴等县)人,不知其名。《沈氏农书》主要讲述作者生活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书中包括五个部分。“逐月事宜”,为农家月令,分

  • 潜山县志

    十二卷。清周克友纂修。周克友,字来公,清湖广公安县人,贡监生,官镶蓝旗教习,康熙三年(1664)来任潜山邑令。潜山县志自陈果创始后,于明万历十四年、十九年、四十二年三修,至清顺治十年四修。清康熙初,潜

  • 异域录

    一卷。图理琛撰。图理琛(1667-1740),清满洲正黄旗人。阿额觉罗氏。由例监选取翻译,后考授内阁中书,从优升侍读。康熙五十一年(1712)奉命出使土尔扈特。五月二十日自京师起程,出张家口,至蒙古满

  • 毛诗驳

    一卷。三国魏王基撰,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著录王基撰《毛诗驳》一卷,残缺。《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毛诗驳》五卷,《唐本》较《隋本》多四卷,惜已佚。是书马国翰据孔颖达疏《毛诗正义》辑得十五节为一卷

  • 尚书五行传注

    一卷。清袁钧辑,袁尧年校补。袁钧认为,《尚书五行传》一卷,过去列于《尚书大传》之中,称作《洪范五行传》,可是《大传》之中自有《洪范传》,所以,此《尚书五行传》应当另是一书。袁钧还认为,此书为汉以前人所

  • 光绪余杭县志稿

    不分卷。褚成博纂。此志无序目,是一篇未完成之志。考其职官表,开始于嘉庆年间纂修,选举表终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此稿当在嘉庆、光绪之间。上接嘉庆志,各门有所增补,后半部重新撰写,选材精当,序列井然

  • 谭樵海集

    六卷。附《幽谷集》一卷,《霜岩集》一卷。明谭宝焕(约1497年前后在世)撰。宝焕,号樵海,江西乐安人。生卒年不详。少好讲学,为文多涉理趣。著有《性理吟》。《谭樵海集》收文三卷,诗三卷。其诗亦沿《击壤集

  • 旧馆坛碑考

    一卷。清翁大年撰。翁大年,详见《陶斋金石文字跋尾》条。旧馆坛碑为梁上清真人许穆之碑,碑文为陶宏景所撰。碑在茅山玉晨观(见刘大彬《茅山志》)。嘉靖年间玉晨观毁于火,拓本亦少流传。翁大年所得系潘耒旧藏,顾

  • 歙县志

    ①二十卷,首一卷。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等纂。张佩芳(1732-1793),字公路,又字荪圃,号卜山,清山西平定州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历仕歙县、合肥县令,寿州、泗州知州。乾隆三十二年(176

  • 童宗伯行述

    一卷。清童德(生卒年不详)撰。此书记其父童华(1818-1889)事迹。童华字惟兖,号薇研。浙江鄞县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历任太常寺卿、工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等官。童氏曾多次奉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