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韩诗

韩诗

① 不分卷。原未注明撰著者姓名,实为清宋绵初所撰三卷本《瓞园经说》的第二卷。高邮王士濂将其刊入《鹤寿堂丛书》时,不知何故将此卷独列出来,又用该书第一篇篇名来称其全书,造成后人读解困难。宋绵初,事迹见前条。著有《韩诗内传征》、《困知录》和《瓞园经说》。本书大概是宋绵初读诗笔记,它不载经文,有所见解则分条录入,每条加标题,排列次序大致与诗三百篇旧序相同。宋绵初以韩诗为正宗,所以本书开篇即论韩诗授受渊源,对后人不知三家诗为毛诗先河大发感慨。此书与《韩诗内传征》互为补充,互为引证,言必有据,虽有不尽合经旨的,但不失为一家之说。如对《齐风·还》一诗中“子之还兮,及辑我谓我儇兮”,本书称,“释文云:‘还,韩诗作嫙,嫙,好貌。儇,韩诗作婘。婘,好貌’。其韩诗作嫙、作婘,而毛诗作还作儇者,盖诗有异读,声近借字”,并引其他诗及《说文》、《广雅》证明韩诗更古老。对“雨雪瀌瀌,见曰消”一句,引证韩诗说“曰”字应为“聿”字,并引《离骚注》、《尔雅》证明古人曰、聿通用。言之成理。有《鹤寿堂丛书》本。② 一卷。清龙璋辑。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韩诗故》三十六卷,《韩诗内传》四卷,《韩诗外传》六卷,《韩诗说》四十一卷。南宋以后,只有《外传》六卷流传下来,其余诸书皆亡佚。而《外传》在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讹误。龙璋根据唐残本《玉篇》及唐代僧人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僧人希麟撰《续义》、韩孝彦撰《四声篇海》等书,辑录而成《韩诗》一卷。而对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陈乔枞《三家诗遗说》、陈元《三家诗补遗》、丁晏《三家诗补注》、冯登府《三家诗异文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等书,却都不予理会,没有辑录。齐鲁韩三家诗中,“鲁诗”最古,所以诸家辑三家诗,凡有不知其为某家者,都把它归之于“鲁诗”,这就难免有齐韩二家诗羼入“鲁诗”中,而“韩诗”中也肯定会有齐鲁二家诗羼入。抉择不精,此乃诸家之通病。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龙璋没有广集博采,相反,辑录非常审慎。该书虽则篇幅很小,但可谓字字珠玑,一字千金。此书有活字本传世。

猜你喜欢

  •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抄

    二卷。元薛致玄(详见《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撰。此书分上、下二卷。上卷原本残缺,下卷止于“为学日益章”,也非完整。因陈景元所撰《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所引古籍甚广,而《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抄》在陈景

  • 传习录论述参

    一卷。明王应昌(生卒年不详)撰,由其子王锬续成。王应昌字亮之,明天启进士,知交河县。清初,召为御史。著有《宗谱纂要》等书。此书皆阐发王守仁《传习录》的主要思想。因清初攻击王守仁心学者甚多,故王应昌父子

  • 握奇经

    一卷。旧本题风后撰,汉丞相公孙宏解,晋西平太守马隆述赞。《汉书·艺文志》兵家阴阳类著录《风后》十三篇,班固小注云:“图二卷。黄帝臣,依托也。”或谓当即此书。然汉代人已认为其书伪托。今传本所题作者风后,

  • 纬萧草堂诗

    六卷。清宋至(1656-1725)撰。宋至字山言,晚号方庵。商丘(今河南商丘)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督学浙江、工诗。宋至为吏部尚书宋荦之子,承有家学,兼得王士祯之传。《四库全

  • 书系

    十六卷。明唐大章撰。唐大章字士一,仙游人。天启中贡生。此书主要摘录汉以来诏令奏疏及前人事略,迄元而止。此书虽名曰《书系》,实欲续《尚书》,故其体例仿《尚书》例,讲春秋之义,扬善抑恶,垂宪后世,故录善而

  • 新疆大记

    六卷。清阚凤楼纂。阚凤楼字仲韩,安徽合肥县人,咸丰中以诸生从军,荐保至知县,分发江苏,遂寓苏垣。此书草创于咸丰、同治年间,延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方由其孙阚铎校对印行。《新疆大记》武昌存古学堂铅印

  • 畿辅丛书

    一百八十二种,一千三百六十八卷。清王灏编。王灏字文泉,号坦甫,直隶定州(今属河北省)人。咸丰年间举人。家藏书甚多,立志编辑畿辅先贤遗著,乃广搜博采从古至清著作,并清钱恂为之校定,请王树楠胡景桂负责刻刊

  • 沈归愚自订年谱

    一卷。清沈德潜(1673-1769)撰。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清代著名诗人。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年97卒,谥为文悫,有《沈归愚诗文全集》等书。此谱为

  • 非石日记钞

    一卷。清钮树玉(生卒年不详)撰。钮树玉字匪石,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博览群书,著有《说文解字校录》、《说文新附字考》等书。此书是作者在紫阳书院从师于清代学者钱大昕时所作的学习日记。日记时间开始于乾

  • 合锦回文传

    十六卷。清李渔(详见《十二楼》)撰。长篇小说。因以前秦(十六国时期)苻坚时苏若兰的回文诗为情节线索,故题《合锦回文传》。故事发生在唐代:襄州梁孝廉之子梁栋材七岁即能解家藏的半幅苏若兰回文诗,被太守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