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顽石庐经说

顽石庐经说

十卷。清徐养原(1758-1825)撰。养原字新田,号饴庵,浙江德清(今德清县)人,经学家。精于三礼,宗郑玄之说而多所发明,兼通六书、古音、历算、舆地、氏族之学。阮元任浙江巡抚,延请他校正《仪礼》。亲殁,不仕卒。除本书外,还著有《周官故书考》四卷、《仪礼古今文异同疏证》、《论语鲁读考》一卷、《律吕臆说》一卷、《顽石庐文集二册》不分卷。本书研求经义,考证经文,用力颇勤,但片面之见,固自难免。如《易论》援引《系辞》:“居则观其说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认为读《易》的人应兼此二法,但不可能有舍弃卜筮而谈《易》的。又说《易》不同于其他各经的地方,在数方面,而不在理方面。《荀子·大略篇》称:“善言《易》者,不占”,此话就不足为据。《鲁论》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难道孔子的话不对吗?至于其《古文尚书辨》,认为东京古文不是传自杜林,《后汉书·杜林传》说:“林前于西州得漆书一卷”,按古文《尚书》共四十六卷,杜林所得仅仅一卷,只传一卷书,能说他有关全经的授受吗?又《尚书论》认为杜林是小学家之祖,不是古文《尚书》之祖。这些都是确论。又如《明堂论》,认为明堂之制并不“明”,是由于室制不明,《考工记》说是五室,《大戴记》说是九室十二堂,二者之言,各有所当,虽然存异,但并不损害其相同。从郑氏开始不得其制而妄加解说,而且认为九室是秦代所增加。因此讲论明堂之制,必须先辨明郑氏的错谬,郑说既破,那么明堂之制自然就会明了。而上述《考工记》、《大戴记》二书之说所异而又相同的地方也可得以发现。其“禘祫辨”,则援引《礼记》的《大传》、《曾子问》作为依据,驳斥郑、王大小之妄言,纠正杜、孔无祫的谬误,辨明小戴时祭、赵氏追祭之错,都未免过于自信。其“凫氏为钟说”,认为《考工记》的钟体钲鼓之制,郑君只就一面而论及,于义似有未协,而程瑶田之说却发前人之所未发。养原论经,非难郑学,随处可见,于此书可见一斑。近儒郑珍也曾著有“凫氏为钟图说”,申明郑注之义颇为中理。按:制器一事,其是是非非极易明了,只要付诸实验,即可定论,但两千年来却没有一个人去大胆一试。有《皇清经解续编》本(南菁书院本、蜚英馆石印本)。

猜你喜欢

  • 历代山泽征税计

    一卷。清彭宁求撰。宁求字文洽,号瞻庭,长洲(今广东番禺东)人,康熙壬戌进士,由编修历侍讲,官至左春坊左中允。本书为其代表作,罗列了历代山泽征税的各类政策,但凡列入史志者皆不录,且有不少疏漏。如加收海税

  • 春秋词命

    三卷。旧本题明王鏊(1450-1524)撰,王彻注。王鏊字济之,号震泽,江苏吴江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历官吏部侍郎。著有《史余》等。王彻自署上海松江人,生平始末未详。是书杂采《左传》所载应对

  • 四书句读辨

    一卷。清于光华录。光华字惺介,江苏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是卷以俗师多不辨句读,句读一误便失书理,因举此以正之。其要者,如《大学》“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十五字为一句。《论语》“吾与女弗如也

  • 说文统释序

    一卷。清钱大昭(1744-1813)撰。大昭字晦之,一字竹庐,嘉定(今属上海市)人。钱大昕弟,事兄如师,不求闻达,潜心学问。主要著作有《说文统释》、《广雅疏义》、《迩言》、《嘉定金石文字记》、《尔雅释

  • 黔阳县志

    六十卷。首一卷,清陈鸿作纂修,杨大诵纂。陈鸿作,贵筑人,曾任黔阳县知县。黔阳置县自汉始,县志创自南宋县令饶敏学。元、明两代亦有续修,然皆佚而无传。迄清首修于康熙知县张扶翼,再修于雍正知县王光电,三修于

  • 易图通变

    五卷,《易筮通变》三卷。元雷思齐撰。雷思齐字齐贤,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生平不详,四库馆臣称其“宋亡之后,弃儒服为道士,居乌石观,后终于广信。事迹具袁桷所撰《墓志》”。未甚确。袁桷志墓云:“幼弃家

  • 蔆湖沈氏丛书

    见《所愿学斋书钞》。

  • 九歌残石

    一卷。唐欧阳询(557-641)书。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书法家。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书法学王羲之、王献之,自成一家,称“欧体”,为唐初四大书家之一。有《九成宫

  • 骈语类鉴

    四卷。清周池(生卒年不详)撰。周池著有《唐鉴偶评》。本书仿李瀚《蒙求》、吴淑《事类赋》等书的体例,采录那些可为人们法戒的故事,编为俪偶。此书不立门目,以韵部分篇。末卷为闺鉴十二篇,幼鉴十篇,为妇人及童

  • 六书假借经征

    四卷。清朱骏声撰。参见《说文通训定声》。这是一部征引经书语例说明假借字的书。上古字少,故有假借,在典籍中占十分之二三。假借因乎声,通假借必须通古音,否则就无从了解假借,就会以假借为正字,以至缪于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