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ī

伊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伊尹之后。二是为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伊姓今尤以河北为多。

伊姓历史人物有伊尹,商朝大臣,伊姓始祖。曾辅佐商汤灭夏,综理国事,是上古时期有名的贤相。

伊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三十九位。


【源】 ①古伊国,炎帝裔尧之母家,侯国,自伊徙耆,又为伊耆氏,见《路史》(17)。帝尧伊祁氏之后有伊氏(12,21)。伊祁山在河北完县西,尧住此山,后因作氏,见《寰宇记》(87)。②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之中,即伊尹也,后居伊水(在今河南蒿县),以地为氏,见《风俗通》(1,17,28,60)。③汉时匈奴人姓。汉元狩四年,伊即轩来降,封众利侯(242)。④河南伊氏,鲜卑人,其先与魏主同源(242)。北魏献帝以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见《魏书·官氏志》(6,12,17,60)。⑤清高丽人姓(23,260)。⑥清满洲八旗姓伊拉齐氏、伊拉哩氏等后有改为伊氏者(180,260)。今满族姓(344)。⑦台湾土著(65)、土(195)、回、蒙古(344)、锡伯(433)等民族均有此姓。【望】山阳、陈留、河南(17,21,60,242,418)。【布】分布很广,但人口不多。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伊姓人口39%。【人】伊尹,名挚,又名阿衡,汤时贤相(6,9,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及东平、山西之太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朝鲜、锡伯、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据 《三辅旧事》 注云: “尧初生,依伊侯长孺,因以为氏。”郑樵亦云: “(伊),即伊祁氏之后也。”② 《姓氏考略》 又据《姓谱》 注云: “有莘氏女采桑伊川,故伊尹以邑为氏。”望出陈留、河南、山阳。③或为鲜卑姓所改。郑樵注云:“伊娄氏改为伊氏。” 《姓氏考略》 据 《魏书·官氏志》 亦注: “拓跋邻以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④清代高丽族亦有伊姓。原籍无考。《清通志·氏族略》有载。⑤锡伯族、满族之伊姓,皆为伊拉哩氏所改。后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及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猜你喜欢

  • 读音:yǐ【源】 ①源自子姓。殷汤字天乙,其支孙以王父字为氏(6,7,12)。②襄阳乙氏出自春秋时北狄(12)。③河南乙氏由北魏时乙弗氏所改(6,7,12)。④赐姓。五代时后唐明宗赐奚王之副使格斯齐宜

  • 温特罕

    读音:Wēntèhǎn《姓氏词典》 收载,其据 《金史》 注云:“忙哥妻温特罕氏。”(按: 疑此乃“温特赫”之别译。参见“温特赫”条。)

  • 读音:Cuō《姓氏词典》 引 《元史》 收载。“元有撮及班”,未详其源。

  • 屋廬

    读音:Wūlú【源】 以所居屋庐为氏,如圈氏、室中氏之类(60,62)。【变】 作〔屋卢〕(7,62),误。【望】 任城(17,60,418)。【人】 屋庐连,即屋庐子,春秋时晋贤人,著书言彭聃之法(

  • 读音:Měi【源】 源出不详。汉、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亦见《中华姓府》(63)。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景县、获鹿、乐亭,山东之鱼台、平度,山西之太原,福建之浦城,

  • 少西

    读音:shào xī【源】 系自妫姓。春秋时陈公子夏之后,别为少西氏,见《路史》(4,7,24,60)。一说,陈宣公之子少西之后,见《姓考》(17,62)。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

  • 達里伯

    读音:Dálǐbó【综】 元时人姓。迺丹,达里伯氏,元时从木华黎征战有功,见《新元史》(399)。

  • 读音:Qiáng【源】牆,春秋时周地(60)。夷国廧咎如,赤狄别种,故国在今河南安阳西。廧即墙,以地为氏(60,62,63)。【变】亦作〔墻(墙)〕。【布】四川垫江(337)、成都、北京、上海(91)

  • 巴約特

    读音:Bāyuētè【源】 元时蒙古人姓。元顺帝立雅克特穆尔之女巴约特氏为后。《元史·后妃传》载,顺帝后钦察氏,太师雅克特穆尔之女。是巴约特乃钦察氏之族(24)。一说,系蒙古迭儿列斤部分支,至明时此部

  • 读音:Fá【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现行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有分布,傈僳族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