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诗词古文>王景生平

王景生平介绍

王景(889年—963年),莱州掖县(今山东莱州)人。五代时期后周名将,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官至凤翔节度使、西面缘边都部署,封太原郡王。乾德元年(963年),王景去世,年七十五。册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号“元靖”。>>查看王景的诗词古文

生平

投身行伍

  王景家族世代务农,他年轻时豪爽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善于骑射,不事生产,与同乡的恶少年结伙沦为盗贼。后隶属于后梁大将王檀,随其镇守渭台,与后唐庄宗李存勖在黄河沿岸对抗。王檀立下军功,王景在其左右侍奉。

  庄宗攻入汴京时,王景率军投降,迁升为奉圣都虞候。

叛唐归晋

  清泰末年,王景随张敬达围攻晋阳,遇到契丹来支援,王景便率部归顺后晋高祖石敬瑭。

  天福元年(936年),王景获授相州刺史。范延光拥邺城发动叛乱时,所属郡县大多被胁迫听从他,唯独王景分兵拒守。石敬瑭表彰他,升王景为耀州团练使。石敬瑭外出时,留王景为京城巡检使,又改任洺州团练使。

  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王景获授侍卫马军左厢都校。

抵御契丹

  开运二年(947年),契丹南侵,石重贵前往澶渊,王景与高行周等在戚城大破契丹,又升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担任郑州防御使,后又出京担任晋州巡检使,授横海军节度使。

  契丹攻入汴京后,用他的乡党取代王景。王景归途停留在常山时,听说辽太宗耶律德光死于栾城,便抄小道回到横海军,攻入城关,契丹军逃走。

怀抚饥民

  后汉乾祐初年,王景加职同平章事。适逢契丹发生饥荒,幽州的百姓大多过雁门关来寻求食物,其中到沧州境内的有五千多人,王景善于安抚他们,朝廷命给难民田地来安置他们。

为政有声

  周太祖郭威在还未发迹时与王景交好,等到他即位后便升王景兼任侍中。王景出身行伍,平时也没什么智谋,但处理政务并不刻薄,民众有案申诉,他一定当面审问,没有什么大过错的即下令释放,能坚持己见而不轻信胥吏的话,因而颇受百姓爱戴。广顺初年,王景获召入朝,百姓数百人挡在道上,甚至有人拉住王景乘马两边的脚踏,但最终没能留住他。王景在不久后担任护国军节度使,一年后,又迁守凤翔。显德初年,获封褒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

大败后蜀

  周世宗柴荣即位后,王景升任中书令。之前,秦、凤两州被后蜀军攻陷,州旁的少数民族请求朝廷派兵收复失地,柴荣命王景与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讨伐,相继攻陷砦栅,柴荣便任命王景为西面行营都部署,于上邽大破后蜀,斩首数万级。同年秋,秦州向王景投降。次年,王景转镇秦州兼西面缘边都部署。

历仕六朝

  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进封王景为凉国公。

  北宋初年,加王景为守(代理)太保,获封太原郡王。

  建隆二年(961年)春,王景来朝,宋太祖设宴赏赐,又让他担任西面缘边都部署。

  乾德元年(963年),王景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号元靖。

性格特征

  王景性格谦虚,对下属谦和有礼。每次朝廷有使臣到,即使地位不够高的人王景也一定降阶送迎,周到有礼。左右的人有人说:“王位固然要尊崇,也不要过于压抑自己。”王景说:“人臣看重君命,本来就应该这样,我只是担心不够谨慎罢了。”

逸闻趣事

礼重张昭

  王景获封太原郡王时,朝廷派吏部尚书张昭前来宣命,王景非常礼敬尊重张昭,赠给他一万多缗钱。他的一位亲信认为礼节太过优厚。王景说:“我在军中就听闻张尚书的名声。现在派他出使于我,这是朝廷对我的厚爱啊。我怎么可以拿以往的旧例来限制呢。”

迎娶官妓

  当初,王景率部归顺后晋高祖石敬瑭时,在后唐的妻子被诛杀,两个儿子逃走才得以幸免于难。石敬瑭厚待王景,总共赏赐他上万的钱物。石敬瑭曾经问王景想要什么,王景回答说:“臣从归顺国家(指叛唐归晋)以来,受到陛下的恩泽深厚,确实没有想要的。”石敬瑭一再询问,王景在行稽首礼后,又先后拜两次,才说道:“臣当初还是士卒时,曾跟随一个军官多次经过官妓侯小师家中,心里也很爱慕她。如今妻子已经遇害,现在假如能娶她为妻,就心满意足了。”石敬瑭听后大笑,马上把侯小师赐给王景。王景非常宠爱他,侯小师后来被封为楚国夫人。她曾经偷取王景的尝盗景金数百两,私自送给以前的情人,王景知道却也不责怪她。

家庭成员

妾室

  侯小师,曾为官妓,后嫁王景,累封楚国夫人。

儿子

  王廷义,王景长子,外号“王当代”,官至横州团练使,后在随征太原战死,获赠建雄军节度使。

  王廷睿,王景次子,生平不详。

  王廷训,王景三子,以骁卫大将军致仕。

猜你喜欢

  • 帛道猷

    帛道猷,东晋高僧。生卒年不详,孝武帝时在世。本姓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习儒业,以篇牍著称于时,后于本籍若邪山中出家。先依道生于庐山,道生寂后至临川。继住浙江新昌沃州山禅院,与名僧道壹同时且齐名,刘宋文帝、孝武帝均极尊崇。道猷素性率真淡泊,雅好林泉丘壑,曾经遍游两浙名山胜水,皆有题咏。诗多散佚,人称其诗“有濠上之风”。现存诗一首。

  • 庾抱

    [公元?年至六一八年]字不详,润州江宁人。生年不详,卒于唐高祖武德元年。隋开皇中,为延州参军,入调吏部。尚书牛弘给笔札令自序,援笔而成。为元德太子学士,及在陇西府,文檄皆出其手。后为唐高祖记室,迁中书舍人。转太子舍人,卒。抱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 杜安世

    杜安世,生卒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寿域,(一作名寿,字安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载《杜寿域词》一卷,谓“京兆杜安世撰,未详其人,词亦不工”;列于张先后、欧阳修前。黄升《花庵词选》云:字安世,名寿域。有陆贻典校本《杜寿域词》。与《四库总目提要》卷200,谓其词“往往失之浅俗,字句尤多凑泊”。慢词作家,亦能自度新曲。《四库总目》传于世。有《寿域词》一卷。

  • 周嵩

    周嵩,字乔年,洞庭西山人。宋末诸生。事见《七十二峰足徵集》卷二。今录诗四首。

  • 刘君锡

    刘君锡,字号不详,燕山(今北京西南)人,家甚贫。元时曾任省奏,性格方正耿介,不屈节,人有过必正色责之。约明代洪武中前后在世。时与邢允恭、友让、贾仲明等友善。善隐语,为燕南独步,人称“白眉翁”。所作杂剧有《东门宴》、《三丧不居》等,俱佚。《录鬼簿续编》于其名下著《来生债》一本,然《元曲选》存本属无名氏,今从刘著。

  • 魏禧

    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明末清初散文家,与汪琬、侯方域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兄际瑞、弟礼合称宁都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岳维屏、彭任等合称易堂九子。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人,明末诸生,明亡隐居翠微峰勺庭,人称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以文会友,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著有《魏叔子文集》。

  • 朱锦华

    朱锦华,号尚斋,嘉庆年间浙江嘉兴人

  • 曾允元

    曾允元字舜卿,号鸥江,元江西太和人,生平不详。曾允元,宋代词人,名作《水龙吟》流传很广;《词综》卷二八谓其字舜卿,疑将曾揆之字误作允元之字。《元草堂诗馀》卷中入选其词4首,《全宋词》据以录入。

  • 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 太原妓

    欧阳詹游太原,悦一妓,约至都相迎。别后,妓思之,疾甚,乃刃髻作诗寄詹,绝笔而逝。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