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诗词古文>林逋生平

林逋生平介绍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查看林逋的诗词古文

生平

  林逋(bu一声)被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林逋家谱载,自五代始,世居福建长乐,传至11世,钘、钏、镮、釴兄弟4人迁居奉化、象山,林逋父釴定居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逋系林氏第12世孙,故宅在奉化大脉岙口(今大茅岙)。一说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孤力学,好古,通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勿趋荣利。及长,漫游江淮,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均被婉言谢绝同,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既老,自为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

  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庐侧。事见《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传》。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传》。

  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其中《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为思乡之作。故宫绘画馆藏有所书诗卷。

  张岱在《西湖梦寻》说,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只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现在杭州西湖孤山面对北山路一侧,仍有“放鹤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纪念林和靖的景胜。

成就

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

猜你喜欢

  • 蒋防

    蒋防(792—835),字子微。出身于义兴(宜兴)蒋氏望族。年少时聪慧好学。青年时才名就播扬远近。他的父亲有位朋友想试试他的才华,以《秋河》为题要他作赋。他思索片刻,援笔立就。父友见了,啧啧称赞。对赋中有一偶句,尤为赞赏。“连云梯以回立,跨星河而径度。”成为一时传诵的名句。

  • 萧燧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治所在清江县,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人。南宋大臣。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萧燧复出为官,授董州教授后历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司业兼代理起居舍人、起居郎、左司谏、右谏议大夫、同知贡举、严州知州、婺州知州、国子祭酒、枢密院都承旨、代理刑部尚书、代理刑部尚书兼代理吏部尚书、侍讲、侍读‘。宋高宗赵构死后,萧燧充任永思陵按行使,授任参知政事,不久充任永思陵礼仪使,代理监修国史日历、代理知枢密院。萧燧年老请求归隐,皇上授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归乡养老。绍熙四年(1193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正肃。

  • 邹应龙

    邹应龙(1173-1245年),又作应隆,字景初,泰宁城关水南街人。南宋官员。端明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 刘子羽

    刘子羽(1086-1146),字彦修,建州崇安五夫里府前村人。资政殿大学士刘韐长子,南宋初年官员、将领。宋徽宗宣和中父刘韐帅浙东,佐父主管机宜文字,以破方腊功,入为太府簿。后随父帅真定,以抗金知名。宋高宗建炎初,除枢密院检详文字。张浚宣抚川陕,辟为宣抚使参议军事。绍兴二年(1132年),以功拜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四年,因富平兵败事与张浚俱罢,责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六年,张浚还朝,起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八年再贬单州。十一年,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以不附秦桧,十二年罢,提举太平观。十六年卒,年六十。

  • 郑郧

    郑郧,字梦授,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淳熙二年(一一七五)为融州教授(《岭外代答》卷一○),历静江府司法参军。八年,知保昌县(清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卷四)。事见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二三。

  • 姚命禹

    姚命禹,字劬生,顺治二年(1645)拔贡,考中通判,改授山东盐运司经历,署历城、乐安、莘县三县椽,兴利除害,果于任事,升广东饶平县知县。

  • 朱鼎延

    明末清初山东聊城人,字元孚。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后历任通政司通政、工部侍郎、吏部左侍郎。顺治十五年乞归养亲。专心程朱理学,淡泊自甘,不营资产。

  • 周恩煦

    周恩煦,字晓芙,泰顺人。拔贡,官江苏直隶州州判。有《晚华居遗集》。

  • 胡令能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唐贞元、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 窦叔向

    窦叔向[唐](约公元七六九年前后在世)字遗直,京兆金城人。(旧唐书作扶风平陵人。此从新唐书)学识:文学家。家庭出身:官宦之家,同昌司马窦亶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四年前后在世。以工诗称。大历初,登进士第。少与常衮同灯火,及衮为相,引擢左拾遗,内供奉。及坐贬,亦出为溧水令。卒,赠工部尚书。五子群、常、牟、庠、巩,皆工词章,有《联珠集》行于时。叔向工五言,名冠时辈。集七卷,今存诗九首。《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代表作品:《贞懿皇后挽歌》、《夏夜宿表兄话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