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诗词古文>陈普生平

陈普生平介绍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查看陈普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陈普幼年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咸淳初,投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崇德书院就学,韩翼甫并将爱女玉蝉许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日以穷经著述自娱。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诏聘他为福建教授,均坚辞不就。他在石堂山(今属虎贝乡文峰村)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四方学子负笈从游者岁数百。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在其教导影响下韩信同、黄裳、杨碗、余载等人,皆为当时学以致用的理学名士。在精心教学,辅导学生成才的同时,陈普还精研数理。其间,他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无数次反复试验,终于第三年制成。此壶“应时升降,纤毫无爽”。当时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建谯楼(即鼓楼)报时。

  延佑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由其亲属扶枢归里,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乡贤祠。

生平事迹

  “沉字桥”上

  在虎贝乡文峰村、梅鹤村一带,有一座造型独特的廊桥,曾经演绎过一段朱熹和陈普的“千古唱和”。话说,当年朱熹在古田杉洋创办兰田书院时,一夏日晌,午路过石堂顿觉得口渴,看到离桥百余米之处有一泉眼,于是下去喝了几口,那泉水居然有墨香味,他意识到“后数十年,此中大儒诞生。”顿时诗意大发,在路过在建的廊桥时,看到木匠并不在,遗有一墨斗和竹笔,便在一横梁上提诗“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写罢,朱熹便离开,后木匠师傅以为是什么小孩在此涂鸦,于是拿起刨刀刨了许久,因为墨迹已经渗入木头,故只能将它安装上。因此,当时人们就叫它“沉字桥”。

  “千古唱和”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有鹧鸪数百绕屋之祥”,陈普在这里诞生。据说,陈普少年家贫,勤奋好学,聪明过人;五岁在田间见白鹭群飞而过,作《咏白鹭》云:“我在这边坐,尔在那边歇,青天无片云,飞下数点雪”。其师听后,称赞不已。十二岁通晓四书五经。夏日与书友同游沉字桥,见桥亭横梁题有:“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的上联而无下联,低头思索片刻,便挥毫题对:“玄帝位尊金厥寿永万年”。笔力遒劲,对仗工整。陈普没有想到,此举成就了他和朱熹的“千古唱和”,陈普由此声名远扬。后来陈普听闻苏州大儒韩翼甫(韩是河北赵州人氏,辅广的学生,辅广是朱熹的门生)在浙东崇德书院授课,陈普求学心切,过了一年即往崇德书院深造。从此陈普便成为朱熹的三传弟子。经过多年的刻苦磨砺,他终于精通经史,名闻闽浙。

  志不仕元 设馆倡学

  南宋灭亡后,元朝朝廷听闻陈普多才,元世祖的谋士刘秉忠三次奏请授陈普为福建教授。陈普以陶渊明自励,三不赴诏。其咏竹诗云:“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意在保持名节,不去钻营取宠。他不肯做官,却回到家乡开办仁丰书院,且在书院中堂悬挂“志不仕元”横匾以明志,如今这块牌匾还被文峰村村民很好的保存着。

  四方学子闻其学识宗风,小小的山村书院,每年就学者竟有数百人。他治学师承冀甫传统,力倡朱熹正学,曾告诫门生:“性命、道德、五常、诚敬等字,在四书五经中如斗极列宿之在天,五岳四渎之在地,舍此无求,更学何事?”在教学上,他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他在传授知识时还十分重视入学新生的选拔。《宁德文史资料·石堂轶事》载:“韩信同初入仁丰书院时,陈普还出了道题:‘竹片穿笋父克子’,韩信同答曰:‘稻杆缚秧娘抱儿’。先生听罢满口应诺收受入学,后来成了他的得意门生。”

  在他的熏陶下,不少门人既精于理学奥义,又能深入社会实际,求取真知灼见。出其门者,如韩信同、杨琬、余载等,皆为当时理学名士。

  宏扬朱熹正学

  为宏扬朱熹正学,陈普还先后在政和兴办德兴初庵书院,嗣应建阳乡贤刘烁之聘,主讲云庄书院,重辑朱熹门人黄干、杨复二人的《丧祭礼》及朱熹的有关著述,分十卷刊行于世。后来又在福州鳌峰书院、长乐县鳌峰书院任主讲。元武德四年(1311),莆中贤士闻其贤,礼聘至勿轩庄书院授课。在莆田讲学,他一呆就是18年,在那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理学人才。明嘉靖十四年(1535),江西路巡按陈裒在《石堂先生遗集》序中对他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石堂之学,实本辅氏,辅氏之学,出自考亭(朱熹)。真知实践,崇雅黜浮,自六经外,星历、堪舆、律算以及百家之书,靡所不究。后聘礼勿轩庄书院,而道行延建(福建)。目今莆中多贤,讲学造就,石堂殆为鼻祖。”同年新任宁德知县叶稠,为纪念陈普,将石堂仁丰寺改建为先儒陈惧齐祠,并塑像祀之。

  博学多艺 著作颇丰

  陈普不但精心教学,辅导学生成才,而且还博览群书,精研数理。在仁丰书院期间,他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在第三个春天里成功“应时升降,纤毫无爽。”当时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州谯楼(即鼓楼)报时。

  据说,刻漏是古时一种计时器。在钟表发明之前,中国每个城市都设有鼓楼,配备专职人员预报时辰。宋代以后,因安上陈普发明的刻漏,报时就更为准确了。以福州鼓楼的刻漏为例,一天的误差只在20秒之内。许多古书中都记载到这一刻漏走时精确。从宋咸淳年间经元朝到明末,使用了近400年,仍然保持很高的精确度。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刻漏制作的高水平;如果保存到现在,一定是件极有价值的文物。遗憾的是,在清初就已下落不明。

  陈普在天文方面还著有《浑天仪论》一书。此书共分三卷:上卷是对浑天仪和浑象原理的论述;中卷介绍浑天仪的制作步骤和设计,附总图四种,分图十三种;下卷则介绍水运仪象台的设计与装置,附总图十一种,分图二十种,这些图纸是东汉后自有水力运转的天文仪器以来都没有的详细资料,极为珍贵。该书所述“浑天仪”可作天文观察、天象演习和昼夜报时三种用途,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天文钟”。陈普发现和运用这个原理,比欧洲人罗伯特·胡克(Roberthooke)早了四个世纪。这反映中国宋代在数学计算、仪器制造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据文峰村《村谱》记载: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忽必烈曾派人到宁德石堂寻找《浑天仪论》。其实这部书已被陈普带到莆田去了。

  陈普一生著作甚丰,计有《周易解》、《浑天仪论》、《四书五经讲义》、《尚书补微》、《石堂集》(收入《两宋名贤》)、《武夷櫂歌》、《石堂先生遗集》十二卷(存蕉城图书馆)以及声律、天文、地理、阴阳术数等书数百卷(见《闽书)闵文振撰《道南委》)。

  身后之事 是个谜团

  陈普晚年居莆中达18年之久,到元朝至和元年(1328),终因年迈体衰,颈部生大痈肿(俗称颈虎)。病中,他十分思念家乡,其《寄园洲》七律有“风华登程去未归,忆想泪珠枕边流”之句,可见思乡之切。是年秋天病逝,享寿84岁,后归葬于故乡石堂山。

  在梅鹤村院后自然村有一陈普亩墓,墓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陈石堂先生之墓 咸丰四年菊月重修”。令人奇怪的上面并没有他妻子的碑文。按照当地的风俗,夫妻死后应同葬一墓。但据当地的民俗研究者黄垂贵介绍,墓中只葬有陈普一人,至于他的妻子及后人下落不明。如今在梅鹤、文峰村一带真的找不到陈普的后人(族人)。有人甚至于传言说,陈普根本没有娶妻生子。如果陈普没有后人,那么他死后,是谁送他归葬故里?但如果说他有后人,又为何不按古时风俗,把他的妻子也送回故里安葬呢?

  按照推理,陈普36岁时开始在家乡石堂开馆授学,当时他应是在家乡成家生子,或是携同妻子回乡授学。寓居莆田时,当时他的后人应已成人,或已成家,也可能没有跟随陈普前往莆田,而是留在了故里石堂。但在石堂,乡人们却说只有陈普父亲的墓,从未听到关于陈普后人只言片语,似乎自陈普以后,陈普后人(族人)在石堂就销声匿迹了……黄垂贵认为,最有可能是因为陈普几次忤逆了元朝廷的旨意,他本人都担心被加上“罪犯朝廷”的罪名,而四处游走讲学。其后人或族人更因担心被株连,或改名换姓,或迁移他处。

  史籍记载

  据《宁德县志》记载:先儒陈普墓在二十都石堂。明龚令颖祭墓文:“公本布衣,而名甚尊,死者何限,惟公永存。公之垂世,有德有言,斯文正脉,公得其门。我生虽后,幸官兹土,怀贤有自,式祭公墓。”除此处有陈普墓外,相传在石堂村东四里,地名为浮云平路和浮山岗头岭,俗称官祭后的地方也有陈普墓。当地村民感其贤,每年的清明都会去这三墓祭祀打扫。

  宋儒陈普,一生收徒无数,著作甚丰,身后事却是个谜团,这也许有待于史学家们细细地考证了。

猜你喜欢

  • 谢庄

    谢庄(421-466),字希逸,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县),出生于建康。他是谢弘微的儿子,大谢(谢灵运)的族侄。七岁能作文,二十岁左右入仕,在东宫任过洗马、中舍人。稍后,在江州任庐陵王刘绍南中郎咨议参军。元嘉二十六年(449),又随雍州刺史随王刘诞去襄阳,领记室。次年,北魏使者在彭城和刘宋谈判,曾经问起谢庄的情况,可见其声名远布。以《月赋》闻名。由于历仕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三朝,官至中书令,加金紫光禄大夫,故世称“谢光禄”。

  • 杨子华

     北齐人。官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工画马、龙。武成帝重之,令居禁中,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时称画圣。

  • 周云

     吉州吉水人,字从龙。以诗文受知于周必大。宁宗开禧间真德秀奉使,辟为掌笺。奏授行在同知主管枢密机宜文字,领兵北归,调荆、襄,累有功,擢广西兵马钤辖。与杨万里亦相师友。

  • 周之翰

    周之翰,瑞安(今属浙江)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官大宗正丞(清嘉庆《瑞安县志》卷七)。

  • 元日能

    元日能(生卒年里不详),金人,与刘瞻同时。生平无考。生平事迹见《中州集》卷八。

  • 王和卿

    王和卿,元代散曲家。大名(今属河北省)人,生卒年字号不详。《录鬼簿》列为"前辈名公",但各本称呼不同,天一阁本称为"王和卿学士",孟称舜本却称他为"散人"。他与关汉卿是同时代人,而又比关汉卿早卒。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现存散曲小令21首,套曲1首,见于《太平乐府》、《阳春白雪》、《词林摘艳》等集中。

  • 谢铎

    谢铎(1435年~1510年),明朝时太平县桃溪(今温岭市大溪镇)人,明藏书家、文学家。字鸣治,号方石,祖籍黄岩。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次年授编修。成化三年(1467),谢铎参加编修《英宗实录》,后升侍讲。弘治三年(1490)提升为南京国子祭酒。次年辞官回乡,家居十年,先后有数十人举荐。明孝宗命吏部遣人员至其家,起用为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祭酒。谢铎72岁告老还乡。谢铎博通经史,文学造诣极深。死后赠“礼部尚书”,谥文肃。

  • 赵翼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 王闿运

    王闿(kǎi)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 董鋆

    字镜溪,钱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