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诗词古文>王永彬生平

王永彬生平介绍

王永彬,字宜山,人称宜山先生,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时期。著有《围炉夜话》、与《菜根谭》、《小窗幽记》一起被称为“处世三大奇书”。>>查看王永彬的诗词古文

生平

  王永彬生于乾隆壬子年正月二十三亥时,卒于同治己巳年正月二十五巳时,享年七十有八。为南宋孝宗时王刚中之后,经两次迁徙,直到其父清朝乾隆间才迁往荆州府枝江县城西十五里石门坎(今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石门坎人)。年少时,其仲兄去世,一度面临辍学,后发愤始得入县学读书。他不喜科举,很晚才恩获贡生科名,为修职郎,参与编修同治版本《枝江县志》,担任“分修”。后候选教谕,因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在教学中,先令学生修身,次教其治学,不以科举应试为唯一目的。并能身先士卒,修养己身而后教。同时对于乡人,见善必赏;见过必反复规劝,一定要使其彻底改正。

  王永彬涉猎广泛,在著述授业之余,经史诸子书法医学皆习,尤好吟诗,其同郡文友王柏心为其撰写《勅授修职郎宜山王公传》记载:“公著述外,尤好吟咏,与高安周柳溪、彝陵(夷陵)罗梦生结诗社,号吟坛三友”。

  王永彬为人不爱荣华富贵,生性纯茂冲远。光绪《荆州府志·卷五十七·艺文志》记载:“王永彬,字宜山,岁贡生,性孝友,隐居教授。邑令朱锡绶耳其名,虚心造访,永彬凿坯而遁。”与友人一起每酒醉高论,说到古忠孝义烈之事,则沾襟涕泗不能止。

著述

  王永彬一生治学甚广,勤于著述,同治五年《枝江县志》记其《孝经衬解》一部,光绪《荆州府志》记其《帝统年表》、《围炉夜话》、《格言集句》三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普通古籍阅览室”的藏书目录中记其《历代帝统年表》一卷、《先正格言集句》一卷、《朱子治家格言》一卷、《六书辨略》一卷、《音义辨略》一卷、《禊帖集字楹联》一卷、《孝经衬解》一卷、《围炉夜话》一卷,合称《桥西山馆杂著八种》。另有《讲学录》、《说古韵言》、《桥西馆诗文杂著》、《独柱山房诗文襟著》、《脏腹病药夫》等。

  清同治《枝江县志》收录其《秋暮自城归石门村途中偶成》、《花溪即景》等诗三首;同治《远安县志》收录其《同友人游青溪》诗一首。

猜你喜欢

  • 庾仲容

    南朝梁颍川鄢陵人,字子仲。庾登之从孙。幼孤。少博学有盛名。初为安西法曹行参军。转太子舍人。历永康、钱塘、武康令,无政绩,多被劾。除安成王中记室,皇太子降饯赐诗,时辈荣之。后为尚书左丞,坐推纠不直免官。颇任气使酒,好危言高论,士友以此少之。侯景乱,游会稽卒。时年七十四。

  • 卫中行

    (?—829)唐河东安邑人,字大受。德宗贞元九年进士。十八年,入东都留守韦夏卿幕府。宪宗元和元年,在浙东幕府,与同僚游石伞峰赋诗。元和中历任礼部员外郎、兵部郎中、中书舍人。元和末自华州刺史改陕虢观察使。敬宗宝历二年,自国子祭酒出为福建观察使。次年,因贪赃事发,流播州。

  • 袁去华

    袁去华,字宣卿,江西奉新(一作豫章)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尝为张孝祥所称。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词一卷,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文献通考》传于世。存词90余首。

  • 郑伯英

    郑伯英(一一三○~一一一九二),字景元,号归愚翁,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与兄伯熊齐名,人称大郑公、小郑公。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秀州判官,自度不能俯仰於时,遂以亲辞,终身不复仕。光宗绍熙三年卒,年六十三。有《归愚翁集》,已佚。事见《水心集》卷一二《归愚翁文集序》、卷二一《郑景元墓志铭》。

  • 朱梅居

    朱梅居,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与俞文豹同时。

  • 刘崧

    (1321—1381)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赵善庆

    赵善庆(?-1345年后),元代文学家。一作赵孟庆,字文贤,一作文宝,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县)人。《录鬼簿》说他「善卜术,任阴阳学正」。著杂剧《教女兵》、《村学堂》八种,均佚。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太和正音谱》称其曲「如蓝田美玉」。

  • 毛铉

    毛铉,字鼎臣,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人。明洪武时在陕西一带从军戍边,后任国子学录。他的诗些富于生活气息。

  • 钟懋

    钟懋,明宪宗成化间人。卒年八十。清光绪《澄迈县志》卷九有传。

  • 朱鹤龄

    (1606—1683)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字长孺,号愚庵。明诸生。入清,弃科举。学问长于说经,与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毛奇龄、万斯同等都有交往,与徐乾学亦相酬答,深得一时名流切磋之益。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诗经通义》、《读左日钞》等著作,又为杜甫、李商隐两家诗作注,另有《愚庵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