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医官职称。系太医院中的一种官职。参见太医院条。
病名。指身体面目皆变黄的病证。即黄疸。《太平圣惠方·黄病论》:“黄病者,一身尽疼发热,面色洞黄,七八日后壮热,口里有血,当下之,如猪肝状,其人小腹满急。若其人眼睛涩疼,鼻骨痛,两膊及项强,腰背急,即是
膝盖骨外侧中点。《灵枢·骨度》:“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张景岳注:“膝中,言膝外侧骨缝之次。”
五液与五脏的功能活动、经脉所过或开窍有关。《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张志聪《素问集注》:“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因此,五液
病名。多由风热外袭,致邪热壅塞肺系而成。《喉科指掌》卷三:“此症感风热而起,满口发细红点,根常淡白,舌下两边三四块,六脉洪紧。”治宜疏风清热、利咽。用六味汤加玄参、黄芩、栀子、花粉等。
①有阴而无阳。《丹经》:“孤阳不生,独阴不长。”②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张文仲灸法,疗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绿水及元脏气,灸足大指次指内横纹中各一壮。炷如小麦大,下火立愈。”《奇效良方》作奇穴,
病证名。见《医学纲目》卷二十一。①又称食劳疳黄、黄胖。详各该条。②为脾积之俗称。《儒门事亲》卷三:“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俗呼为食劳黄也。”详
出《喉科秘旨》卷下。即悬壅垂之俗称,详该条。
证名。出《灵枢·淫邪发梦》。又名肺气实。指肺经邪气盛实的证候。《诸病源候论·肺病候》:“肺气盛,为气有余,则病喘咳上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是为肺气之实也。”参见肺病、肺实条。
病名。见《陈氏秘传》。即肘关节脱臼。详手臂出臼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