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两感伤寒

两感伤寒

病名。指阴阳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又:“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二日则阳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注解伤寒论》卷二:“表里俱病者,谓之两感。”《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上:“两感谓一日太阳少阴两证俱见,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前六经之证是也。小柴胡汤凉膈散五苓散天水散、通圣散、双解散大柴胡汤可选用之,热势甚,欲可下者,三一承气汤或解毒合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两感伤寒》:“两感伤寒一症,俞氏求原固确,惟救里救表,其间先后缓急,当消息之。如下利不止,肢冷筋吊者,则先救里。若下利尚微,足筋不吊,而头身剧痛,发热恶寒者,宜先解表,随证权变可也。”又:“仲景谓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朱南阳谓宜先救里,以四逆汤;后救表,以桂枝汤。”参见伤寒条。

猜你喜欢

  • 掌纹

    手掌内面的摺纹。

  • 三焦病

    六腑病候之一。三焦即上焦、中焦、下焦。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诸病源候论·三焦病候》:“三焦气盛为有余,则胀气满

  • 甘露儿

    见《救荒本草》。为甘露子之别名,详该条。

  • 如金青盲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为绿映瞳神的晚期证候。《张氏医通》卷八于绿映瞳神证内指出:“瞳神乍看无异,久之专精熟视,乃见其深处隐隐绿色,自视亦渐觉昏……,久而不治,为如金青盲等证。”类黄风内障,参见

  • 胎气喘息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病因孕后过食生冷,兼有风寒客于肺胃,以致肺气失宣,气机不畅。症见痰喘气急,夜卧不安。宜散寒宣肺,平喘安胎。用紫苏安胎饮(紫苏、枳实、大腹皮、桔梗、贝母、知母、当归、桑白皮、

  • 养阴

    即补阴。详该条。

  • 妊娠腹痛

    病证名。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亦名胞阻、妊娠小腹痛、子痛。指孕妇发生小腹部疼痛的病症。多因虚寒、血虚、气郁胞脉气血运行失畅,或血虚胞脉失养所致。虚寒者,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宜温经散寒,用

  • 鸡峰普济方

    方书名。30卷。宋代医方,撰人待考(原题宋·张锐撰。据陆心源《仪顾堂集》卷19考证疑为北宋·孙兆撰)。今存者为清代翻刻宋本,已缺2、3、6、8四卷。卷1为医论及炮炙法;卷4~27选录多种病证的治疗方剂

  • 河白草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杠板归之别名,详该条。

  • 孙会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婴孺方》十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