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医著。3卷。清·赵濂撰于1883年。上、中二卷医法补要,论述内、外科等多种病证的证候、治法和方药。下卷见症实录,记载治案196条,反映了作者各科的临床经验。全书内容简要,切于实用。赵氏在治法上敢
病证名。出《素女经》。亦名赤白漏下。指阴道漏下之血污,赤白相杂,淋沥不断。参见经漏条。
又名夹疹痢。因热毒未解,移于大肠所致。清·朱梦芬《麻疹集成》:“麻疹作痢,毒在肠胃,在初热未出时见之,宜疏托为君,佐以行滞;若因食积加以消食行滞;正没、没后见之,宜解毒,凉血,行气。”如临床表现有腹痛
恶寒证之一种。《证治汇补·恶寒章》:“劳倦恶寒,脉必缓弱,或气口虚大无力,兼见倦怠,手心独热。此劳倦过度,脾胃不足,卫阳下陷,宜补中益气汤,甚加桂、附以行参、芪之力。”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阳明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四月之时,故名之曰孟夏痹也。”详手阳明经筋病条。
出《外丹本草》。为天葵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灵枢·九针论》。①指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症。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卷一:“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多由气血虚弱,当风睡卧,或
指产后乳汁分泌过多而泛溢。《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其产虽血水俱下,其经血盛者,则津液有余,故乳汁多而溢出也。”参见乳汁自涌条。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乳食不节而致的腹泻。因乳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腹胀肠鸣,疼痛啼叫,口渴尿赤,粪腥臭且夹乳瓣或未消化的食物。治宜和中消滞。用保和丸。
医论著作。4卷。清·梁玉瑜传,陶保廉录。以陶问梁答形式讲述医理,共54条。内容有望闻问切及各种脉象之区别;虚损证治,尤详于吐血、衄血病源及其辨证施治;喉科证治、真假绝症之鉴别及十二经温凉补泻药物;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