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停耳

停耳

病名。又名聤耳。见《脉因证治》卷下。①系指耳内肿起,色赤疼痛,流脓或耳内生物如赤肉。《医林绳墨》卷七:“又有停耳者,耳内有生赤肉,或有脓肿是也,此有气郁生痰,内火攻冲,肿似赤肉,或兼脓汁溃烂,谓之停耳。”②《证治准绳·疡医》:“停耳亦曰耳湿,常出黄脓。”详聤耳条。

猜你喜欢

  • 黑带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亦名带下黑候。指妇女从阴道经常流出黑豆水色稠粘或稀、或腥臭的液体,也有在赤白带下中杂有黑色的,连绵不断。多因热盛熏蒸,伤及任脉带脉,肾水亏虚所致。治宜泻火清热,方用利火汤。参

  • 酒癞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因醉卧汗出迎风,风邪入于胃经所致。初起遍身生疮,小者如豆,大者如钱,色呈灰黄,上覆脓痂。久则眉发脱落。相当于结核型麻风。

  • 眚(shěng 省)

    ①灾害。《素问·五运行大论》:“其眚为陨。”②眼睛生翳。宋·范成大《晚步宣华旧苑》诗:“归来更了程书债,目眚昏花烛穗垂。”

  • 曲折处

    即可活动的关节部位。见《江氏伤科学》。参关节条。

  • 膀胱痹

    病名。见《症因脉治》卷三。又名胞痹。详该条。

  • 清净之府

    出《难经·三十五难》。即胆。因胆所贮藏的胆汁清而不浊,故名。

  • 平脾脉

    五脏正常脉象之一。指脉来柔和而起伏有节,从容均匀之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

  • 阳虚

    阳气不足,机能衰退的证候。《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通常多指气虚或命门火衰,因气与命门均属阳。肺主气,气虚多属肺气虚或中气不足,因而表气不固,故外寒;阳虚则阴盛,故命门火衰亦多见机能衰惫、浊阴

  • 鼻多涕

    病证名。鼻塞不通,而多涕液。《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和,风冷乘之,使气道遏而不通,则风冷与气上畀,蒸而为液,其液复畀于下,故令鼻多涕。”治法见涕液不收条。

  • 凌蛰庵

    【介绍】:见凌德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