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敛束缩短,舌面如荔枝干壳。为津液干涸至极,属危重之候(见清·杨云峰《临症验舌法》)。
证名。见《银海精微》。多由风热外袭,肝肺火炽,血热瘀滞等;或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异物入目亦可引起。目中多泪,泪下有热感,邪实盛者可泪热如汤,常伴有红赤、肿痛、羞明等证。治之当根据证情,分别选用疏风
【介绍】:见高士亿条。
病证名。指脾胃虚弱而挟有积滞。由脾胃素虚,加之乳食不节而形成。《证治准绳·幼科》:“其候浑身微热,不思饮食,昏昧神缓,抱着一似睡未觉,肚热足冷者,多因吐泻大病及攻击之后而得此候。”治宜补益消积。用参苓
【介绍】:明代文人。字仪用。浙江嘉兴人。编有《药镜》4卷。
脚气病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风寒署湿流注足太阴脾经而成的脚气。症见腹满,夹咽连舌系急,胸膈痞满,循胻骨下股膝内前廉内踝,过踝骨后连足大趾端内侧皆痛。若自汗者为风胜,无汗痛甚者为寒胜,热烦
证名。指便下赤白粘冻。《素问·至真要大论》:“热客于胃……少腹痛,下沃赤白。”参见赤白痢条。
病证名。见《医钞类编》卷七。《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酒性大热,最易伤胃,胃气不守,乱于胸中,中焦之血,不布于经络,因热射肺而为咳逆,
①丛书名。清·栗山痴叟辑。刊于1868年。共七种。内容为《伤寒读本》、《金匮读本》、《医学三字经》、《十二经脉歌》、《指南摘要》、《医学实在易》、《本草求真》。②综合性医书。6卷。清·刘福庆撰。
见《异授眼科》。即外眦。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