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囊痈

猜你喜欢

  • 更年安

    研制方。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熟地黄、何首乌、泽泻、茯苓、玄参、五味子、麦冬、珍珠母、牡丹皮、浮小麦、夜交藤、磁石等。片剂,每片0.3克,每服六片,一日二至三次。功能滋阴清热,除烦安神。治

  • 百劳

    ①经外奇穴名。《针灸资生经》:“妇人产后浑身疼,针百劳穴,遇痛处即针,避筋骨及禁穴。”所述位置不详,或作阿是穴。《针灸集成》曰:“百劳,在大椎向发际二寸点记,将其二寸中折墨记,横布于先点上,左右两端尽

  • 桐油中毒

    病名。因误食桐油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外,还可见发热、气短、肢麻、水肿、心脏扩大、肝肾功能损害等。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桐油毒的药物,如甘草、干柿

  • 合谷

    经穴名。代号:LI4。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或当拇、食指并拢时,在第一骨间背侧肌隆起之中央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

  • 痰湿头痛

    病证名。指痰湿上蒙所致的头痛。《张氏医通·诸痛门》:“有痰湿头痛,其人呕吐痰多,发作无时。”症见头部沉重,疼痛如裹,胸脘满闷,呕恶痰多,发作无时,舌苔白腻,脉滑。治宜化痰祛湿,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芎辛

  • 萝卜甲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莱菔叶之别名,详该条。

  • 脾阳

    指脾的运化功能及在运化活动过程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脾脏功能方面的反映。如脾阳虚、运化失职,可出现饮食不化,腹胀满,大便溏泄,四肢不温;或痰湿内阻,发生痰饮;或水湿停滞,四肢浮肿等病症。脾阳

  • 饮泻

    病名。又称溢饮滑泄。《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渴而饮,饮而泻,泻而复渴,渴而复饮,饮而复泻,饮泻也。”详溢饮滑泻条。

  • 神聪

    经外奇穴名。出《银海精微》。别名四神聪。原说位在百会四边各开2.5寸。今多据《太平圣惠方》定位于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主治头痛,目眩,癫痫,狂乱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

  • 木舌

    病证名。又名舌黄鹅口、死舌。舌体肿大,板硬如木。元·朱震亨《平治会萃》:“木舌者,舌肿硬不和软也。”见于新生儿舌炎。《婴童百问》:“舌者心之候,脾之脉络于舌也。脏腑壅滞,心脾积热,热气上冲,故令舌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