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并列或一对。骈产即双生。详该条。
病名。见《本草纲目》卷二十金星草项下。即发背。详该条。
病名。即胎萎不长。详该条。
脉阴阳相乘相伏之象。如寸部虽见沉涩而短的阴脉,但有时夹有浮滑而长的阳脉,故称。《难经·二十难》:“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出《雷公炮炙论》。为天花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八瘕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黄瘕,左胁下有气,牢结不可抑,其苦腰背相引痛,小腹常急,下引阴中如刺,不得小便,或溺黄赤,时发寒热。”《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治》:“黄瘕,
【介绍】:见钱秀昌条。
在犬牙两旁,上下左右各有二,中有微槽。即今之第一、二双尖牙。上属足阳明胃经,下属手阳明大肠经。
病证名。见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小儿热病经汗下后,表里之热俱退,而复发热者,谓之余热。乃阴阳气血俱虚所致。治宜滋补退热。血虚热甚者,用当归补血汤加味;气虚而恶寒发热者,用补中益气汤;阴虚而热者,用四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又名胫阴痈,胫阴疽。指生于小腿内后侧的痈。多因肝脾二经湿热凝结而成。初起小腿内侧,疼痛肿硬,长有数寸,形如泥鳅,色微红,故名。证治见外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