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①出《仙传外科秘方》卷九。即锐毒。见该条。②出《外科启玄》卷四。发于耳后角孙、颅息二穴上下之疮。
古病名。见《医学原理》卷六。即录食泻。详该条。
简称通泄。通泄大便以清除里热的治法。寒下、增液泻下等法皆是。
出《丹溪心法》。为栝蒌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益气解表条。
病名。见《喉科集学心镜》卷六。多由热积于中,火动痰生而起。症见结喉之处或颈项两边肿起,疼痛,窍闭不通,气息不利,声嘶不清,饮食难进。治宜清热、消肿、止痛。用普济消毒饮、粘子解毒汤等加减。
宋代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内容之一。其方法系由教授、助教选择病人,令被试者切脉并作出结论,以考板其脉学的水平。
见《广西中药志》。为南天竹子之简称,详该条。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衡疽①。见该条。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黄水疮。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