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即惊生。详该条。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一:“在内踝者名走缓,又名鞋带疽。”详内踝疽条。
见《吉林中草药》。为紫菀之别名,详该条。
见《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即寿脾煎,见该条。
同气味,详该条。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指小儿口内流涎,浸渍两颐。脾之液为涎,脾开窍于口,小儿脾气虚弱,固摄失职或脾胃蕴郁湿热,上蒸于口而致。脾气虚弱者,口角流涎清稀,面白唇淡,治宜温补脾气,用益黄散或温脾
遶,音义同绕。出《针灸集成》。即肠绕,见该条。
胀病之一。《灵枢·胀论》:“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医醇剩义·胀》:“大肠为传道之官,居小肠之下,司变化而出糟粕,寒气上逆,变化失度,故肠鸣腹痛而有水声,重感于寒,故完谷
出《神农本草经》。为麻蕡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赵楷《百草镜》。为马蹄金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