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顾锡条。
又称胃失和降。指胃通降功能受阻的病机。多由饮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湿中阻引起。症见不思饮食,胃部胀满作痛,暖气、呃逆、呕吐等。治宜宽中、消导,和胃理气。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本症“生于两睥之外,或流稠脓,或流臭水,胀痛则流出,不胀则略止。先与人参漏芦散,后用千金托里散加葱白。”(《张氏医通》卷八)。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赤车使者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在表里之间的病证。①指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条辨
证名。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麻,非痛非痒,肌肉内如有虫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不痛不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如木厚之感。由气血俱虚,经脉失于营养;或气血凝滞;或寒湿痰瘀留于脉络所致。治疗总以补
见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为杜衡之药材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痘疹经验良方》。指痘疹初出,或一、二点,见于隐僻辏节、四肢之间。古人认为此疮一出,则其痘疮不得宣发成浆,故称禁疮。分胃禁、火禁、水禁、风禁、寒禁。详各条。
指眼球。《银海精微》:“目睛斜视倒目者何也?答曰:肝经受风邪所牵。”
病证名。又名囟开不合。指小儿到一定的年龄,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囟门较正常儿为大的病态。一般矢状缝及其他头骨缝大都在6个月时骨化。前囟的斜径,在初生时约2.5厘米,到12~18个月时闭合。后囟在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