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滇南本草》。为草血竭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肛门搔痒。《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谷道痒者,由胃弱肠虚,则蛲虫下侵谷道,重者食于肛门,轻者但痒也。”参见蛲虫病、肛头痒痛等条。
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即油汗。详绝汗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花叶矮沱沱之别名,详该条。
古病名。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多由厥阴肝脉积气攻窜所致。《类经》卷十七:“疝在厥阴,其出入上下不常,与狐相类,故曰狐疝风。此非外入之风,乃以肝邪为言也。”参见风疝、狐疝条。
见《本事方》。为猪牙皂之简称,详该条。
【介绍】:见毕荩臣条。
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又名暗风。遇阴暗地即发生的痫证。小儿气血怯嫩,而肝热较旺,易挟痰涎上犯心神,阴暗之地,小儿常至惊恐,故容易发作。其症特点,每至阴暗地即僵卧,气乱不省人事,手足动弹战掉,
空同孔。亦称毛孔、玄府。《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石荞苧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