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全幼心鉴》。即脐风。详该条。
见《救荒本草》。为豨莶之别名,详该条。
即拔罐法。因古代用兽角做拔罐疗法的器具,故称。详拔罐法条。
《婴童百问》卷六方。阿胶(蛤粉炒)、马兜铃、炙甘草、半夏(姜汁浸三日,炒)、杏仁(去皮)各一两,人参五钱。为末,每服一钱,水煎临卧食后服。治咳嗽哮喘。若心嗽面赤或汗流,加葛根煎服;脾嗽不思饮食或恶心,
恶寒战栗。《素问·风论》:“故使人佚栗而不能食。”
【生卒】:九世纪【介绍】:五代时医生,字少卿。蜀(今四川)人。据《鉴戒录》记载,他善于分析病因,从思想和精神因素入手治病。董太尉璋久患渴疾,屡经医治不效。虞为诊治时指出:非唯患渴浆,而且渴士,如能得多
【介绍】:见刘信甫条。
经穴别名。出《素问·气府论》。《针灸甲乙经》作上关穴别名。见该条。
指小肠。心为火脏,小肠与心相表里,故称小肠为“火府”。
证名。指时时欲便,但登厕努挣而不排便。多因痢久伤及阴血所致。《丹溪心法·痢》:“其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当归身尾,却与生芍药、生地黄、生桃仁佐之,复以陈皮和之,血生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