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一月经来二、三次而言。多因气虚、血热所致。《叶氏女科证治》:“性躁多气伤肝,而动冲任之脉,宜服九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人参、柴胡、黄芩、黄连、甘草),兼服滋阴丸(知母、黄柏)。如误服辛热药物致经
见《广东中医》4(1):40,1959。为茶子饼之别名,详该条。
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鸭儿芹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经集注》。为黄芩之新根,详该条。
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法。是灸法的主体。施灸时艾炷的大小、多少,当以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和施灸的部位结合考虑。如初病体质强壮,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
见《日华子诸家本草》。即柿饼,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生平欠详,撰有《经验名方》一书。
【介绍】:隋代医家。僧人,亦称释智斌。撰《解寒食散方》2卷,已佚。
证名。指胁肋部发胀作痛的症状。见薛己注《明医杂著·痰饮》。多由气郁、痰凝,脉络阻滞所致。如肝气郁结者,多兼见胸闷纳减,胀痛常随情志变化而增剧。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如湿痰走注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