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湄
【介绍】:
见沈明宗条。
【介绍】:
见沈明宗条。
人体部位名。古人解、骱通用。同节骱,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即关节,详该条。
病证名。即脊骨弯曲突起,如龟之背。《小儿药证直诀》:“儿生下客风入脊,逐于髓,即成龟背。”或由胎禀不足,调养失宜,脾肾两虚,脊骨柔弱所致。症见脊柱弯曲畸形,高突隆起,步行伛偻,形体羸瘦。可见于佝偻病、
《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方。桃仁、虻虫各一升,朴硝五两,大黄六两。为细末,先用醋慢火熬,加大黄、桃仁、虻虫搅拌,再入朴硝搅拌,为丸,鸡子黄大,在酒中浸一夜,每服一丸,空腹温酒送下。治带下,经闭不通。
方书。秦伯未编。中药膏滋方专著。上编通论膏滋方效用、剂量、煎服法、禁忌;下编列咳嗽、痰饮、吐血、遗精等16类病证,27则医案每案附膏滋方一首。1929年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排印本。
证名。指寒症与热症间代而作,日发一次或数次的症状。为伤寒少阳病主症。《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类证活
【介绍】:清代医家。字石友。平舆(在河南省东南,邻接安徽省)人。编有《医学集要》6卷(于1682年刻行),论述脉、药性等。
①《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刺猬皮(烧存性)、蚺蛇头(烧存性)、魁蛤各一枚,蜈蚣一条半,虫、红娘子、斑蝥(各去头足翅)、蛴螬、蜘蛛、水蛭(糯米炒)各三个,穿山甲三片,龙骨、炒川椒、川大黄、黄连、麝香、
见《四川中药志》。为罗锅底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由湿热病传变所致的痉症。多因湿热挟风,侵入筋脉;或邪入手足厥阴,热盛动风所致。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秦艽、威灵仙
证名。见《景岳全书》卷四十六。指患疮疡期间又发痉者,是一种危候。多由失血过多或热毒伤阴,筋失所养而致。证见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腰背反张等。宜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