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脆蛇之别名,详该条。
即温阳利湿,详该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蒟酱叶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本病由伤寒或发惊后所致。唇白而肿,多兼眉棱骨痛,厥逆眩晕,气秽颐浮,齿击狂逆等症。治宜清火解毒,可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参见茧唇条。
膀胱的邪气。《难经·十难》:“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
病情按一般过程发展的表现,预后顺利。如麻疹,疹点红活均匀,整个发热期无并发证,患者神态清爽,胃口渐复等。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官阶从六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舌面白苔上罩着一层浑浊粘液,状如鸡蛋清样附于苔面,苔的颗粒互相粘连,合成一片。主痰湿,多属寒证。若口中粘腻而带甜味,涎沫浓稠,胸脘痞闷,则属脾热湿聚之证。《温热论》:“舌上白苔粘腻,……乃湿热气聚,与
用钢质制成的小刀,柄长1~2寸,刀口倾斜如眉,故名。专用于割治放血。
证名。指眼视物不明的证候。《医贯》卷四:“神水者,由三焦而发源,先天真一之气所化,目上润泽之水是也。……耗涩,则有昏渺之危。”参见目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