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狂犬啮人

狂犬啮人

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又名疯犬咬伤、猘犬伤、狂犬伤。公元前六世纪,我国已有“国人逐瘈狗”的记载。《淮南子》有“猘犬不投河”的描述。葛洪认为“犬忽避人藏身的现象,即是将疯的先兆,并主张用狂犬脑外敷咬伤处,颇有原始免疫之意。《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其猘狗啮疮,重发则令人发狂乱,如猘狗之状。”当狂犬咬伤后,其毒侵入人体,一般潜伏期短则8~10天,长达数月至一年以上,伤口愈深,愈接近头部潜伏期愈短。发病初则乏力、头痛呕吐、纳差、喉部呈紧缩感;1~2天后出现狂躁、恐惧、吞咽和呼吸困难,并有恐水症状;继则出现全身瘫痪、瞳孔散大等危象。治疗初服扶危散,或人参败毒散地榆、黑竹根。咬伤处要彻底清创,外敷玉真散。若咬后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及狂犬疫苗,可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 亚圣膏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象皮一两,驴悬蹄一块,鸡子清三个,木鳖子七个,蛇蜕二钱,蝉蜕四钱,血余三钱,穿山甲六钱,槐枝、榆枝、艾枝、柳枝、桑枝各二十一寸,麻油三斤。将药浸七日,煎如常法,滤

  • 阴阳至圣膏

    《疡医大全》卷七引岐天师方。金银花一斤,人参、茜草根各五钱,生地黄八两,牡丹皮、牛膝、生甘草、荆芥各一两,玄参五两,当归、麦门冬、黄芪各三两,川芎二两。用麻油五斤煎数沸,过滤再熬至滴水成珠,入黄丹(水

  • 四时之脉

    应于四季的脉象。《难经·十五难》:“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详脉从四时条。

  • 双砂汤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砂仁、草果、威灵仙各等分。加砂糖少许,水煎服。治骨鲠咽喉。

  • 棕皮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棕榈皮之简称,详该条。

  • 暑月水泻

    病证名。见《验方新编》卷五。婴幼儿夏暑季节,腹泻,排出物如水样。多因感受暑湿之邪,浸渍肠胃所致。其症多兼小便赤涩或小便不通。治宜清暑利湿,用四苓散加木瓜、木通、车前子。

  • 心经热痰

    痰证之一。即热痰。见《不居集》卷十七。详见该条。

  • 两焦

    指中焦上焦。《灵枢·五味论》:“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

  • 蛲虫痢

    病名。指蛲虫等寄生于肠道引起机械性刺激所致的痢疾样腹泻。《张氏医通》卷七:“蛲虫痢,其证腹大,皮肤黄粗,循循戚戚然,……或痒,或(虫)从谷道中溢也。”治疗以杀虫为主。方如化虫丸、乌梅丸、扫虫煎。外用百

  • 表里俱热证

    证名。指表热、里热症状同时存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多由表证未解,邪热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