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名。①指感触秽浊不正之气而出现腹痛,吐泻等症。多见夏秋二季。《痧胀玉衡》卷上:“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急救痧症全集》卷上:“痧者,厉气也,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为蓄为瘀,遇食积痰火则气阻血滞,最忌热汤热酒。”《古方选注》:“痧者,寒热之湿气,皆可以为患,或四时寒湿,凝滞于脉络;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或鼻闻臭气,而阻逆经气;或内因停积,而壅塞府气,则胃脘气逆,皆能胀满作痛,甚至昏愦欲死。”《痧症全书·论痧》:“古无痧字……惟霍乱条下有不吐泻而腹绞痛者,曰干霍乱,亦名绞肠痧,缘南方体气不实之人,偶触粪土沙秽之气,多腹痛闷乱,名之曰痧,即沙字之讹也。”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候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参见各该条。②即疹。《临症指南医案》邵新甫按:“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而如粟象,瘾者,即疹之属,肿而易痒。”

猜你喜欢

  • 猪毛漆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猪鬃草之别名,详该条。

  • 齿间血出

    证名。又名齿衄、牙宣。《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断,搏于血,故血出也。”详见齿衄条。

  • 何洛英

    【介绍】:明代医家。汝南(今属河南)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因多病,志习岐黄。后因痛惜子女患痘疹夭折,乃精研诸家小儿方书,学有所成。晚年得子,复值痘疹流行,自行调治,虽数濒危险,皆应手而起,遂闻名于

  • 外膝眼

    经外穴名。见犊鼻条。

  • 冷瘘

    病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三。即冷疮。详该条。

  • 向阳花根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向日葵根之别名,详该条。

  • 曹仁伯医案论

    见继志堂医案条。

  • 阴中之阴

    ①阴阳学说内容之一。以属阴性的事物,又居于阴位而名。《素问·金匮真言论》:“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天复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

  • 妊娠风痉

    见《妇人良方大全》卷十四。即子痫。详该条。

  • 土甘草

    ①见《南宁市药物志》。为岗梅根之别名。②见《广西中药志》。为冰糖草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