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真热假寒证

真热假寒证

证名。即阳证似阴。指内热炽盛而外见寒象的证候。因内热过盛,阳气闭郁不能外达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凡伤寒热甚,失于汗下,以致阳邪亢极,郁伏于内,则邪自阳经传入阴分,故为身热发厥,神气昏沉,或时畏寒,状若阴证。凡真寒本畏寒,而假寒亦畏寒,此热深厥亦深,热极反兼寒化也。大抵此证,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凡内实者,宜三承气汤择而用之,潮热者以大柴胡汤解而下之,内不实者,以白虎汤之类清之。若杂证之假寒者,亦或为畏寒或为战栗,此以热极于内,而寒侵于外,则寒热之气两不相投,因而寒慄。此皆寒在皮肤热在骨髓,所谓恶寒非寒,明是热证。但察其内证,则或为喜冷,或为便结,或小水之热涩,或口臭躁烦;察其脉必滑实有力。凡见此证,即当以凉膈芩连之属,助其阴而清其火,使内热既除,则外寒自伏,所谓水流湿者,亦此义也。故凡身寒厥冷,其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下者,此阳极似阴,即非寒也。”参见阳证似阴、寒热错杂证条。

猜你喜欢

  • 天虫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僵蚕之别名,详该条。

  • 双缠症

    病名。《喉舌备要》:“此症发时喉内四周红肿,在腑中左右有白膜、黄膜两片屈曲相缠,缠上者轻,缠下者重……此是肝肺发来之阴毒,治法不可大清。宜用甘桔汤治之。”或黄连温胆汤、粘子解毒汤等加减。参见缠喉风。

  • 洪兆芳

    【介绍】:清代医家。字锦斋,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仕九品官。精于医,尤长于儿科,撰有《婆心集》一书,未见刊行。

  • 乱疔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三。即三十六丁。见该条。

  • 耳肿

    证名。见《丹溪心法》。系指耳部肿起疼痛。多由肝胆三焦风热上攻所致。可兼疼痛,或流脓水。治宜疏风、清热、利湿,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 东皋握灵本草

    见握灵本草条。

  • 经络穴区带

    疾病反映于体表呈带状的敏感区域。穴区带疗法就以此为依据。它与敏感点(或压痛点)不同,前者为“面”,后者为“点”。

  • 泝(sù 素)

    逆流,亦作竖起。《素问·皮部论》。“泝然起毫毛。”谓恶寒而毫毛竖起。

  • 任脉络

    十五络脉之一。原称任脉之别。《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鸠尾穴),下鸠尾,散于腹。”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腹部皮肤痛;虚则腹部皮肤搔痒。

  • 小儿疳痢

    见小儿疳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