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医籍考条。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证治准绳·女科》卷一方。柴胡、防风、炙甘草、藁本、升麻各一钱,羌活、苍术、黄芪各一钱半,独活、当归(酒浸)各五分,蔓荆子七分。为粗末,新汲水煎,空腹服。治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
病名。系指喉癣之由于阴虚者。《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喉癣证,凡阴虚劳损之人多有此病,其证则满喉生疮红痛,久不能愈,此实水亏虚火证也。”《咽喉经验秘传》:“癣证原因损肺余,斑生苔藓若虾皮,时时发热频频嗽
见《四川中药志》。即蝉花,详该条。
【介绍】:南北朝时期医生。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精医,治病不问贫富。
骨名。即髌骨。详该条。
证名。出《灵枢·五邪》。指因眩晕而跌倒。参见眩晕、中风条。
经穴别名。出《循经考穴编》。即神道,见该条。
见《格致余论》卷一。阳,指气、火。多指精血亏损、阴不济阳所产生的内火。朱丹溪认为饮食失节,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热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