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证类大观本草
见大观本草条。
见大观本草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扁担杆之别名,详该条。
即胆囊点。见该条。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产后胁痛。详该条。
病名。即重舌。详该条。
病名。指皮肤或粘膜局部毛细血管持续扩张而致的皮肤病。见《外科正宗》卷四。多为先天性或由肝经怒火郁结而成。好发于面、颈、躯干等处,亦可发生于粘膜。初起痣色鲜红或呈紫红,境界分明,渐大如豆,略高出皮面,表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杠板归之别名,详该条。
膈证之一。又名食膈。见《医方考》卷三。详食膈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敬义。上海市上海县人。精于温疫、伤寒等传染病,撰有《疫疠溯源》一书(1761年)。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方。驴蹄、五倍子各一两,炒荞麦面二斤,白盐五钱,草乌四钱。为末,水调作饼,慢火炙黄,去火毒,研细末,醋调成膏,摊贴患处。治一切肿毒。
出《灵枢·热病》。腘窝中央。相当于委中穴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