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证治准绳·幼科》。即惊吐。见该条。
系指耳轮之垂下处。即耳垂。
指面部热如火灼者。多因胃家郁热,或饮食不节,湿火上行,独燎其面所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面热者足阳明病。”治宜清泄为主。方用调胃承气汤、升麻黄连汤等。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蒲蒻之别名,详该条。
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肛肿。详该条。
指胆虚气怯而出现虚弱而惊慌的症状。由于中气不足,脾虚生痰,痰湿扰胆,阻碍了胆气的疏泄和肝气的生发所致。临床表现为气短、心烦、失眠、惊悸不安、口苦、恶心等。治宜补气安神。
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即花蕊石,详该条。
见《广州植物志》。为梵天花之别名,详该条。
异痘之一。即痘疮攒集于颈项部的症状。属痘毒攻肺;若不急治,则毒攻咽喉,必发为喉头肿痛,音哑,声呛,汤药难下,变为险证。
出《本草拾遗》。为问荆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