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标本之一。《灵枢·卫气》:“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马莳注:“手太阳小肠经之本,在手外踝之后,疑养老穴,标在命门之上一寸,疑是督脉经命门上十三椎悬枢。”
经穴名,代号BL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鼻冲。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再旁开1.5寸处;或于神庭与头维两穴连线的内1/3与中1/3的交点处取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另说在前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丁(疔)肿,灸掌后横纹后指,男左女右,七壮即差,已用得效。丁肿灸法虽多,然此一法甚验,出于意表也。”《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手掌后臂间穴。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等则名
罨法之一。用热汤或热药汁作局部掩覆的方法。有止痛、消肿、醒神的作用。例如用湿热毛巾罨头面醒酒,罨关节、腹部止痛;以布浸热药汁湿罨患处去痹消肿。
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又称贴燲药,泛指外敷药。与敷贴义同。其组方有寒凉药与温热药之不同;具体用法亦因病情之不一而有所差异。参见薄贴、敷药各条。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其形垂下如珠。”相当于直肠息肉,乳头状瘤及较小的赘皮外痔。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即梦遗。详该条。
痧证之一。指患痧面有口吐血沫者。《痧症全书》卷中:“血沫痧,胀闷废食,两胁疼甚,口出淡血沫,如西瓜瓤,用熏陆香为君,佐以寄奴、茜草之类,治之即愈。”
邪热炽盛引起的实热证。以胃肠、肝胆实火为常见。其证候表现为高热、头痛、目赤、口苦口干、渴喜冷饮、烦躁、腹痛拒按、胁痛、便秘,甚或吐血、衄血,或发斑疹,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等。治宜清热泻火为主。
见王旭高医书六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