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贲豚

贲豚

古病名。亦作奔豚贲肫,又称奔豚气。《难经·五十四难》:“肾之积,名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杂病源流犀烛·肾病源流》:“肾之积,曰奔豚……皆由肾虚,脾家湿邪下传客肾所致。”治宜补气健脾,辛温散结。选用奔豚丸增损五积丸。一说肾积与奔豚气两病不同。如《难经集注杨玄操注肾积条云:“此病状似豚而上冲心。又有奔豚气,此非积病也,名同而疾异焉。”

猜你喜欢

  • 狐惑

    病名。亦作狐。指因感染虫毒,湿热不化而致的以目赤眦黑、口腔咽喉及前后阴腐蚀溃疡为特征的一种疾患。《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 胞肓

    经穴名。代号BL53。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正中线旁开3寸,与第二骶后孔相平处。一说在第二骶椎棘突下,除骶椎旁开3寸处(《针灸资生经》)。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并有臀上动、

  • 溪穴

    ①出《针灸甲乙经》。即归来,见该条。②出《外台秘要》。即承泣。见该条。

  • 溏泄

    病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①指大便稀薄。《奇效良方·泄泻门》:“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溏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②指泄下污积粘垢。《张氏医通·大小府门》:“戴复庵云:溏泄者,污积粘垢。湿

  • 白石

    出《神农本草经》。为阳起石之别名,详该条。

  • 草蔻

    见《本草从新》。为草豆蔻之简称,详该条。

  • 现代名中医类案选

    医案著作。余瀛鳌、高益民编。此书重点选辑我国现代135位著名医家的临证验案四百三十六例,分为伤寒温病、内科杂病、妇产科病、儿科病、外科皮肤科病、五官口腔科病诸门类。选案力求证因精审,辨证允恰,理法方药

  • 朱若瑛

    【介绍】:见朱鸿雪条。

  • 气郁血崩

    病证名。属血崩症型之一。多因暴怒伤肝,气乱血动,血失所藏,冲任失调,发为血崩。症见突然阴道下血量多,色紫红有块,烦躁易怒,胸胁不舒。治宜止血以治其标,方用固冲汤;待血量减少后,再以疏肝解郁,方用逍遥散

  • 肩髎

    经穴名,代号SJ14。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肩峰突起之后下方,约肩髃穴后1寸凹陷处。布有腋神经肌支和旋肱后动脉肌支。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直刺1~1.5寸。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