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暑吐泻

伤暑吐泻

病证名。《幼幼集成》:“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婴儿之患,夏秋为甚。”有阴阳二证。阴暑者,因暑而受寒,不慎口腹,过食生冷瓜果,凉茶冷水,以致寒凉受脏,而为呕吐泻利,腹痛等症。治以温中为主,加味五苓散;不应,理中汤阳暑者,外中热邪,内亦烦躁,呕吐泻泄。”《幼科要略》:“倘热气深伏,烦渴引饮,呕逆者,连香饮,黄连竹茹半夏橘皮汤。”参食瓜果泄泻条。

猜你喜欢

  • 支法存

    【介绍】:晋代医家。本为胡人,生长广州,善医术,尤善治脚气病,撰有《申苏方》,五卷,已佚。

  • 岩红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红孩儿之别名,详该条。

  • ①消散。《素问·阴阳别论》:“其传为索泽。”(喻肌肉枯槁无华)。《素问·调经论》:“邪气乃索。”《景岳全书·杂证谟》:“诸脏生气,因皆消索致败,其危立见。”②取,索取。《灵枢·热病》:“索皮于肺,不得

  • 唇菌

    病名。系指口唇肿起,翻突如菌状者。《鲍氏验方新编》卷一:“嘴唇陡然翻突,形如猪嘴,此名唇菌。乃心脾热毒所致。”

  • 郭日生

    【介绍】:参见郭居易条。

  • 徐纯卿

    【介绍】:明代医家。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年轻时读书,学习易理并钻研医学。曾获得秘方,施药救人,到八十岁仍手不释卷。著有《纫元医案》,已佚。

  • 许学士

    【介绍】:见许叔微条。

  • 毛刷子

    见《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为苦地胆之别名,详该条。

  • 三菍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阳桃之别名,详该条。

  • 脾志思

    思为脾之志。人的思虚与脾有关,思虑过度则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在志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