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诊法之一。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一。肿为疮疡常见的局部体征之一。由邪郁经络,气血凝滞而成。若红肿高突,根盘收束,焮痛色赤,势急变速,属实属阳,病浅易愈。若不红不痛,平坦散漫,或坚硬难溃,头面手足虚浮
见王叔和脉诀条。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朴硝120克,鲜莱菔(切片)2500克。水煎顿服。治大便燥结久不通,身体兼羸弱者;近代也用于蛔虫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早期肠扭转及肠套迭,手术后肠麻痹等一般情况较
见《福建中草药》。为空心苋之别名,详该条。
见《泉州本草》。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见《浙江中药手册》。为闹羊花之别名,详该条。
温法之一。即温胃散寒。用温热药治疗胃寒证的方法。症见胃脘胀满,疼痛绵绵,遇热则减,遇寒加剧,泛吐清涎,脉沉迟,苔白滑等,方用良附丸或选用良姜、干姜、丁香、吴茱萸、豆蔻、肉桂、川朴等药。
病证名。地丁(即悬雍垂)红热肿痛。为心火上炎,血热为患所致。病之初起,地丁微红,逐渐肿大,继而色鲜红,肿甚而热痛,啼叫不安,妨碍吮乳、吞咽和呼吸,并有窒息的危险。治宜泻火解毒,用***、连翘、黄连、大青
人体部位名。指眼眶下外侧之高骨,或称颧骨。《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邪上出于烦。”张景岳注:“目下曰,即颧也。”
【介绍】:南宋医家。绍兴(1131~1162)年间为翰林医,兼太医局教授。与王继先等同校《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159年),充检阅校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