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又名挟热痛。小儿热邪内积、气机不畅而致的腹痛。症见腹痛伴有面赤唇红,壮热烦躁、手足心热、多发于夜。治宜清热理气。用四顺清凉饮(白芍、当归、大黄、甘草)加青皮、枳壳,亦可针刺行间
病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失枕,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实热之一。《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小儿气血俱盛者,则脏腑皆实,故胃中生热,其状大便则黄,四肢温壮,翕然体热也。”治宜清胃泻热。用泻黄散。
见《抱朴子》。即铅丹,详该条。
即白敬宇眼药,见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7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五谷虫之别名,详该条。
见《江苏药材志》。为蚱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蠹疽。见该条。
经穴名。代号LI3出《灵枢·本输》。别名少谷。属手阳明大肠经,输(木)穴。位于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后凹陷处,赤白肉际,微握拳取穴。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和第一掌背动脉的分支。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