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农本草经》。为泽泻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救必应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虎口疔。见该条。
即《黄色比吉经函》。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肥疮、燕口、口角疮。常因脾胃湿热上攻口唇,或先天遗毒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足太阴为脾之经,其气通于口;足阳明为胃之经,手阳明为大肠之经,此二经脉并侠于口,其腑脏虚,为风邪湿热所乘,
【介绍】:见万表条。
指胃的阴阳五行属性及生理、病理特点。脾胃同属五行之土,但胃为腑属阳,主受纳,病理上易燥易实,故称“燥土”。《血证论》卷一:“胃实脾虚,则能食而不消化,主燥气,故病阳明,总系燥热。……胃土以燥纳物,脾土
宋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内容之一。其方法系由教授出题,由被考者根据记忆进行笔答。
《素问》篇名。本篇专论疟疾的病因、病理、证候、诊断和治疗原则,故名。
病名。指饱食后发咳嗽。多因脾胃虚弱所致。《不居集》卷十五:“食饱咳,每一食饱则发咳嗽,此脾胃虚寒也。宜用《千金》温脾汤。若咽中痛而声鸣者,加干姜一两。”参见咳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