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汉书·颜师古注》。即芋头,详该条。
《素问》篇名。吴崑注:“此篇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故曰别论。”本篇内容,是运用阴阳的道理,讨论脉象和主病,并按经脉脏腑的分属,论述病情、诊断和预后。指出四经脉象和十二经的变化,与四时十二月
出《本经逢原》。为落花生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又称肌肤不仁。指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的症象。多由邪入于肌肤,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诸病源候论·风不仁候》:“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诊其寸口脉缓,则皮肤不仁。”可见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疾患。
病证名。见《医学纲目》卷三十四。即赤白带下。《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带下之病,曰沃与血相兼带而下也。”《针灸甲乙经》:“妇人下赤白沃后,阴中干痛,恶合阴阳,少腹膜坚,小便闭,曲骨主之。”治疗参见赤白
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亦作肝虚雀目。多因后天失养,脾失健运。小儿多患。“肝虚血少,……小儿因疳得之”(《世医得效方》卷十六)。症初起,入暮则视物不清,天晓复明,眼干涩羞明,频频眨动。失治可致黑睛
舌苔白厚而滑的舌象。表里证皆可见。伤寒邪在太阳,舌苔纯白而厚,口不干,舌不燥,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痛,脉浮紧,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杂病里证,多为痰湿,宜健脾燥湿祛痰(见《伤寒舌鉴》)。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噤口痧》:“默默不语,语亦无声,形如哑子。此乃痧气壅盛,热痰上升,阻逆气管,故咽喉闭塞而然。治宜先放其痧,审其肺肾脾三经之脉为要。然后推详余经之脉,则知病之所本矣。”方用三香散、
【介绍】:见华自达条。
见莫氏锦囊十二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