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痞胀

痞胀

证名。指胸脘痞满而兼腹胀者。《张氏医通·腹满》:“此得之湿热脾阴,不能统血,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当理脾气,祛湿热,兼养血之剂,如枳实黄连、炮姜、半夏茯苓当归、芍药、阿胶乌梅砂仁之类。”《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酒积杂病,下之过亦作痞。盖胸中之气,因虚下陷于心之分野,故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导气,则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矣。”如伤饮食胸痞者,用枳术丸;食后感寒,以致饮食不化者,二陈汤加山楂麦芽神曲虚寒不散,或宽或急,常喜热物者,理中汤加枳实;稍久郁成湿热者,平补枳术丸(见《医学入门·痞满》)。参见、痞满条。

猜你喜欢

  • 导赤泻心汤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黄连(酒洗)、黄芩(酒洗)、栀子(姜制,炒黑)、滑石、知母(盐酒拌)、***、甘草、人参、麦门冬、茯神各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灯心一握。水煎服。治伤寒热传手少阴心经,神昏。

  • 束脉

    青筋缠束之处。相当于地机穴。属足太阴脾经之郄穴。位于膝内侧下五寸,辅骨之下陷中。《素问·刺腰痛篇》:“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 通谿。指较小肌肉的会合处。《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

  • 理筋

    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用手指顺着筋脉缓缓地进行按压推移,反复多次。有舒理筋脉、畅通气血等作用。

  • 四季菜

    见《广州植物志》。为鸭脚艾之别名,详该条。

  • 东垣试效方

    书名。又名《东垣先生试效方》、《东垣效验方》。9卷。金·李杲撰于1266年。计24门,分述药象及各种病证,包括饮食劳倦、心下痞、中满、腹胀、反胃,及妇人、小儿、眼鼻耳齿等病证。后为“杂方”。每门先设总

  • 肺经失血

    证名。见《不居集》卷十三。多因悲忧伤肺,络损动血,或脾气不守,胃气不清,使经脉傍绝,真脏坏决而致。其症或鼻衄,或呕血。宜用麦冬饮子、大蓟饮、人参救肺汤、天冬丸、资成汤等方。参见失血条。

  • 音嘶

    病证名。出《灵枢·玉版》。又名声嘶、声喝、声散、声破。为多种咽喉疾患主要症状之一。系指说话声嘶不清,声出不彰。多由肺气闭郁,气道壅遏;或肺肾阴亏,咽喉失养;或由气滞肝郁,气滞血瘀;或痰火湿浊上蒸;或气

  • 产颓

    病名。指产后子宫下坠。参见子宫脱垂条。

  • 天行头痛

    病证名。指传染性疾病而见头痛者。《症因脉治·外感头痛》:“头痛之症,初起不因内伤,忽尔头额作痛,沿门多病,大小传染,此外感岁运之气,所谓天行症也。”多因湿毒侵袭,搏于经络所致。症见头痛,身发寒热,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