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法之一。用活血祛瘀的药物,消除腹中瘀血积块的方法。腹腔或子宫积块,推之不移动,舌有紫斑,脉涩。用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抵当汤之类。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枫荷梨之别名,详该条。
即伐木丸,见该条。
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治法。同补法。详该条。
见世补斋医书条。
经穴名。代号DU2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面王,鼻准,准头。属督脉。位于鼻尖正中。布有筛前神经的鼻外支和面动静脉鼻背支。主治昏迷,鼻塞,鼻衄,鼻渊,酒皶鼻,鼻息肉,小儿惊风;以及休克,窒息,低血压,
正色之一。详该条。
流注病的一种。又称髂窝流注。常发于髂窝部肌肉深处。初起患侧拘挛不适,渐而伸屈受限,强伸则剧痛,于髂窝部可触到肿块,成脓后有波动感,皮色不变,全身可有恶寒、发热、无汗或微汗,少食倦怠,由于患者多屈曲患肢
见《幼幼集成》。指小儿咳嗽未定而进乳食所致的呕吐。症见在乳食过程中或乳食后不久出现咳嗽呕吐,吐出痰涎和少量未消化的乳食。治宜化痰止嗽。用枳橘二陈汤。
人身体液组成部分。从水谷化生,其清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液,由三焦布散,濡养关节、脑髓和目、耳、鼻、口等孔窍。《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曲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