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镟。即旋。耳镟疮,系指耳后缝间生疮。亦有谓之为月蚀疮。《外科大成》卷三:“耳镟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常见于小儿。多由胎毒未净,湿热炎上所致。治宜解毒清热
痧证之一。①指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阴痧,腹痛而手足冷者是也,宜用火焠;或因秽气所触而致。”宜藿香汤。②指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痧证。《痧证指微·阴症》:“有四症,俱猝然而发。
产后三冲之一。见《陈素庵妇科补解》。指恶露当下不下,逆而上冲于肺的病症。常见胸闷烦燥,面赤气急,呕逆,鼻衄等症。方用二味参苏饮(人参、苏木),甚者加芒硝。属产后危重病。
见《陕西中药志》。即红花,详该条。
【介绍】:清代官吏、文人兼医家。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雍正进士,旁通百家,以诗文名,历官辽阳等地。在思恩任官时,当地疫疠流行,曾施方药,因为官不得志,乃归田里行医。撰有《医碥》一书(1751年刊
证名。系指咽喉不适,或干、或痛、或异物感,呼吸吞咽均感不适。为多种咽喉疾患之常见症状之一。《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府藏冷热不调,气上下哽涩,结搏于喉间,吞吐不利,或塞或痛。故言咽喉不利。”有虚实之别。
借用五行学说中阐述火焰上炎的现象以比喻火邪致病时其病变有向上趋向的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如火热伤肺则见喘咳、咯血、鼻衄等症;火迫心神,则见头痛、呕吐、昏迷、谵妄等症;阴虚
【介绍】:南宋医家。东阳(今浙江东阳)人。精小儿方脉,为人治病,不分贫富。撰有《婴孩妙诀》2卷。
综合性医书。15卷。清·景冬阳撰于1696年。卷1气机部,记述五运六气;卷2诊视部,分析脉法;卷3药性部,介绍200余味药物性味功能;卷4论治部,从脏腑虚实、时令、药性诸方面阐述用药法则和服药法;卷5
运气术语。寒水所主之位。《素问·至真要大论》:“水位之主,其写以咸,其补以苦。”王冰注:“水之位,冬至前后各三十日,终之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