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边
舌的边缘。属肝胆。色赤为肝胆有热,有瘀点多主内有蓄瘀。
舌的边缘。属肝胆。色赤为肝胆有热,有瘀点多主内有蓄瘀。
证名。又称背伛偻、大偻。指曲背俯身、脊椎突出。《诸病源候论·背偻候》:“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血气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
病证名。属痛经证型之一。多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气滞则血涩,冲任血行郁阻,不通则痛。每在经前或经行时,下腹部胀甚于痛,或兼胸乳胀闷不舒,经行涩滞不畅。治宜行气开郁止痛。方用加味乌药汤、七制香附丸、金铃
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又名挟热痛。小儿热邪内积、气机不畅而致的腹痛。症见腹痛伴有面赤唇红,壮热烦躁、手足心热、多发于夜。治宜清热理气。用四顺清凉饮(白芍、当归、大黄、甘草)加青皮、枳壳,亦可针刺行间
指临床遇到五种脉、证不符的危重病症,禁用针刺。《灵枢·五禁》:“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
明代以前针灸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四个经验穴,即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针灸聚英·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说明头项、面口、肚腹、腰背部的病症,不论是虚实
【生卒】:约九世纪初【介绍】:唐代人。根据民间传说,撰《何首乌传》1卷。
【介绍】:见方贤条。
指学医要掌握的五门要领和七个事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凡学医,必识五科七事。五科者,脉、病、证、治及其所因;七事者,所因复分为三。”科,指科别或门类,五科指辨证论治过程中诊脉、审因、断病、辨证、施
即舌质。详该条。
【生卒】:1090~1147【介绍】:宋代官员。字子猷。南剑州沙县(今福建沙县)人。宣和(1119~1125年)时进士、绍兴(1131~1160年)年间广州知州。与李璆合著《瘴论》2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