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药材>

《中药大辞典》:冰

药材名称

拼音Bīnɡ

别名凌(《纲目》)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凝成的无色透明的固体。

性味《本草拾遗》:"味甘,大寒,无毒。"

功能主治退热消暑,解渴除烦。治伤寒阳毒,热甚昏迷,中暑烦渴。

①《本草拾遗》:"主去热烦。"

②《日用本草》:"解烦渴,消暑毒。"

③《纲目》:"伤寒阳毒、热甚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

用法用量内服:含化.外用:罨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冰

药材名称

拼音Bīnɡ

英文名ice

别名凌、石水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水凝成的无色透明的固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ce

原形态晶体结构属六方晶系。常为细粒致密块体;或为具六方对称的雏晶、树枝状连晶等(见于雪花、霜华、冰花),或具同心状结构(如冰雹)、钟乳状结构(岩洞中钟乳冰、石笋冰);很少见片、板状的规则集合体。无色透明,含气泡、裂隙处呈乳白色或混浊的白色;大块纯净的冰,散射光略带淡蓝色调。无解理,断口贝壳状、次贝壳状。硬度1.5。性脆、易碎。相对密度0.917。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冰分布于冰川、雪山外,北方各省区冬冷见冰雪,秋凉见霜,夏晶天然产的冰可见于低温岩洞中(沿裂隙下渗的地下水冻结成冰),不论南北均属罕见。

资源分布:人工制冰在全国四季均有产出。

性味甘;大寒;无毒

归经肺;胃经

功能主治退热消暑;解渴除烦。主伤寒阳毒;热甚昏迷;中暑烦渴

用法用量内服:含化。外用:罨敷。

注意不可过食。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主去热烦。

2.《日用本草》:解烦渴,消暑毒。

3.《纲目》:伤寒阳毒、热甚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

4.《医林纂要》:凡天行热毒,伤寒阳毒,阳明壮热,以至神气昏迷者,置冰块心胸间,即可清醒。不可过食。冰过食反伤阳,命火以衰,脾胃不能化矣。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连翘根

    《中药大辞典》:连翘根药材名称连翘根拼音Lián Qiáo Gēn别名连轺(《伤寒论》)出处《本经逢原》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根。性味《汤液本草》:"气寒,味苦。&quo

  • 烟锅草

    《中药大辞典》:烟锅草药材名称烟锅草拼音Yān Guō Cǎo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毛莨科植物东亚唐松草的根。夏、秋间采收,洗净,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无毛。茎直立,红色,高65~150厘米。叶互

  • 地莓子

    《中药大辞典》:地莓子药材名称地莓子拼音Dì Méi Zǐ别名黄帽子、黄刺儿根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黄果悬钩子的根。春、秋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原形态低矮半灌木状

  • 饴糖

    《全国中草药汇编》:饴糖药材名称饴糖拼音Yí Tánɡ别名麦芽糖来源加工品。将米或其他淀粉物质,经过浸渍蒸熟后,加入麦芽,使其发酵,再加水煎熬,溶出所有糖分,滤除渣质,浓缩,即成饴

  • 夜花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夜花藤药材名称夜花藤拼音Yè Huā Ténɡ别名吼喃浪[傣语]来源防己科夜花藤Hypserpa nitida Miers,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云南、福建、广东

  • 木芙蓉花

    药材名称木芙蓉花拼音Mù Fú Rónɡ Huā别名芙蓉花(《清异录》),地芙蓉花(《本草图经》),拒霜花(《益部方物略记》),七星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水芙蓉、霜

  • 山吴萸果

    《中药大辞典》:山吴萸果药材名称山吴萸果拼音Shān Wú Yú Guǒ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山吴萸的果实。原形态形态详"五除叶"条。性味苦辛

  • 山杨树皮

    药材名称山杨树皮拼音Shān Yánɡ Shù Pí别名响杨、白杨来源杨柳科山杨树皮Populus davidiana Dode,以树皮入药。生境分部吉林、宁夏、陕西、四

  • 石帆

    《中药大辞典》:石帆药材名称石帆拼音Shí Fān别名海团扇(《动物学大辞典》)。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柳珊瑚科动物柳珊瑚的石灰质骨胳。原形态全体呈树状,分枝颇多,常扩展而为一平面,不向四方

  • 阔叶箬竹

    药材名称阔叶箬竹别名寮竹、箬竹来源禾本科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 (Keng) McClure,以叶、果实入药。生境分部华东、华中、陕西。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