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药材>韭叶芸香草

韭叶芸香草

药材名称韭叶芸香草

拼音Jiǔ Yè Yún Xiānɡ Cǎo

别名香茅(《广州植物志》),括花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芸香草(《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臭草(《中国经济植物志》)。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扭鞘香茅全草。夏季割取全草,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节被***色微小毛茸。叶线形,扁平,长30~50厘米,宽4~6毫米,上面基部被微小茸毛;叶鞘无毛,叶舌长2~5毫米,先端钝圆,无毛。伪圆锥花序稍密集,长25~35厘米;总状花序孪生,叉开,长8~18毫米,其下托以长12~15毫米之佛焰苞,穗轴节间长1.5~2毫米,边缘被白色柔毛;无柄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长3.5~5毫米,基盘具微毛;第一颖先端微呈裂齿状,具2脊,脊之上部具狭翼,脊间生2~4脉,背部扁平,或在下部微呈波皱;第二颖舟形,先端尖,脊上具狭翼,边缘膜质而生小纤毛;第一外稃长圆状披针形,约较颖短1/4,先端尖,具2脊,边缘具小纤毛;第二外稃极狭,较颖短1/3,顶端具2齿裂;芒从齿间抽出,中部膝曲;无内稃;雄蕊3;有柄小穗长3.5~5毫米,无芒,其柄被白色柔毛。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多生长于山坡草地。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地。

性味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①《滇南本草》:"治山岚瘴气,不服水土,有感冒风寒暑湿,四时不正之气,乍寒乍热,体困酸软,寒热往来,似疟非疟或发瘴疟,胸膈膨胀,饮食无味,肚腹疼痛,呕吐水泻等症。"

②《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解水毒,治疮毒。"

复方治伤暑霍乱,呕吐水泻,肚腹疼痛,头疼发热怕冷,或中烟瘴,不服水土:韭叶芸香草一钱,木瓜五分,苍术一钱,陈皮一钱,厚朴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一片。水煎服。忌油荤。(《滇南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秦艽

    《中国药典》:秦艽药材名称秦艽拼音Qín Jiāo英文名RADIX GENTIANAE MACROPHYLLAE别名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拧、西秦艽、左秦艽、萝卜艽、辫子艽来

  • 大金发藓

    药材名称大金发藓拼音Dà Jīn Fā Xiǎn别名独根草(《中国药植志》),小松柏、岩上小草、眼丹药、一口血(《贵州草药》),矮松树、万年杉(《四川常用中草药》)。出处《中国药植志》来源为

  • 梅花冰片

    药材名称梅花冰片拼音Méi Huā Bīnɡ Piàn别名龙脑、龙脑香、脑子、冰片、片脑、冰片脑、梅花脑、天然冰片、老梅片、梅片。出处梅花冰片初以龙脑香之名,载于唐《新修本草》,与龙脑膏香并作一条,称

  • 南牡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南牡蒿药材名称南牡蒿别名牡蒿来源菊科艾属植物南牡蒿Artemisia eriopoda Bunge,以全草及根入药。夏季采收全草,切段,鲜用或晒干;秋季挖根,洗净晒干。性味苦、微甘

  • 红酸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酸七药材名称红酸七别名油点草、白七、红酸七、竹叶七、牛尾参来源百合科油点草属植物粗轴油点草Tricyrtis macropoda Miq.,以根入药。夏秋采挖,洗净,晒干。性味甘

  • 空心泡

    药材名称空心泡别名蔷薇莓、七叶饭消扭、三月泡、白花三月泡、划船泡、龙船泡、倒触伞来源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空心泡Rubus rosaefolius Smith,以根,嫩枝及叶入药。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性

  • 牛胞衣

    《中药大辞典》:牛胞衣药材名称牛胞衣拼音Niú Bāo Yī出处《纲目》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胎盘。功能主治《海上方》:"治臁疮不敛,牛胞衣一只,烧存性,研搽。"摘录

  • 法半夏

    药材名称法半夏英文名RHIZOMA PINELLIAE PREPARATUM来源本品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

  • 瓜蒂

    《全国中草药汇编》:瓜蒂药材名称瓜蒂拼音Guā Dì别名苦丁香、甜瓜蒂、香瓜蒂来源为葫芦科甜瓜属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果梗,其种子也作药用。甜瓜盛产期,剪取青绿色瓜蒂阴干即

  • 黑大豆叶

    《中药大辞典》:黑大豆叶药材名称黑大豆叶拼音Hēi Dà Dòu Yè出处《纲目》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叶。化学成分大豆叶含叶酸2.10微克/克,亚叶酸0.24微克/克,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