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药材>鲢鱼

鲢鱼

《中药大辞典》:鲢鱼

药材名称鲢鱼

拼音Lián Yú

别名鲸鱼、白鱮(《埤雅》),白脚鲢(《医林纂要》)。

出处《纲目》

来源为鲤科动物鲢鱼

原形态体侧扁,呈纺锤形,腹部狭窄,从胸部至肛门之间,有发达的腹棱。体长一般约60厘米。体各部比例随个体大小而不同,变异范围很大,眼间距每随个体的增长而相对地增大;头长和眼径随个体的增长而相对地减小。头大,约为身长的1/4。吻短,钝而圆;口很宽。眼小,位于头侧正中轴的下方。下咽齿1行,平扁,成杓形。鳃耙彼此联合成为多孔的膜质片,有螺旋形的鳃上器。鳞细小,侧线鳞108~120。背鳍Ⅲ7,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后。臀鳍Ⅲ12~13。尾鳍叉状。背面及头的上部灰绿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面同色。其它各鳍色浅,并稍带黄色。

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中、上层水域。性活泼,能跃出水面,主要食藻类和植物的碎屑,亦食极少数的浮游动物。产卵期4~7月。冬季在河床或湖泊较深处越冬。

生境分部长江、黑龙江、珠江、西江诸流域均有分布。是我国养殖鱼类之一。

性味①《纲目》:"甘,温,无毒。"

②《东医宝鉴》:"性平,无毒。"

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肺。"

功能主治①《纲目》:"温中益气。"

②《随息居饮食谱》:"暖胃,补气,泽肤。"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鲢鱼

药材名称鲢鱼

拼音Lián Yú

英文名Silver carp

别名白脚鲢、鲢子、白鲢、洋胖子、白叶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鲢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pophthal michthys molitrix(Cuvier.et Valenciennes.)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鲢鱼,体侧扁而稍高,腹部狭窄,腹棱自胸鳍直达肛门。头大,约为体长的1/4。吻短,钝圆,口宽。眼小,位于头侧中轴之下。咽头齿1行,草履状而扁平。鳃耙特化,愈合成一半月形海绵状过滤器。体被小圆鳞。侧线鳞108-120,广弧形下臀鳍3,12-13,中等长,起点在背鳍基部后下方。胸鳍7,8,起点距胸鳍比距臀鳍为近,长不达肛门。尾鳍深叉状。腹腔大,腹膜黑色。鳔2室,前室长而膨大,后室末端小而呈锥形。体背侧面暗灰色,下侧银白色,各鳍淡灰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喜生活于水的上层。常栖息于江河、湖泊及其附属水体中肥育。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

资源分布:主要心肝浮游生物为食。分布于我国长江、珠江、黄河、黑龙江等水域。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体长约60cm,体侧扁,呈纺锤形,鳞细小,背部及头的上部灰绿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面同色。其他各鳞色浅,并稍带黄色。尾深叉状。鳃耙愈合为一半月形海绵状过滤器。

化学成分全鱼每500g中可食部分260g,其中水分176g,蛋白质55.8g,脂肪14.4g,灰分3.6g,钙84mg,铁3.6mg。含多种氨基酸,牛碘酸(taurine),黄嘌呤(xanthine),ADP,ATP,肌苷(inosine),肌苷酸(inosine acid),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鸡油菌黄质(canthaxanthin),异玉蜀黍黄质(isozeaxanthin),叶黄素(lutein),薄公英黄质(taraxanthin)。含二甲胺(dimethylamine),甲基胺(methylamine),异丁基胺(isobutylamine),乙基胺(ethylamine),二乙胺(diethylamine),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核黄素(riboflavin),硫胺素(thiamin),烟酸(niacin),胆甾醇(cholesterol),三酰甘油(triglyceride),磷脂(phospholipid)。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温中益气;利水。主久病体虚;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50g。

注意患痘疹、疟疾、痢疾、目疾及疮疡者慎服。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粉菝葜

    药材名称粉菝葜拼音Fěn Bá Qiā别名铁菱角、饭巴坨、冷饭巴、金刚藤头来源百合科粉菝葜Smilax glauco-china Warb.,以根状茎、嫩叶入药。生境分部陕西、华东、华中、华

  • 海鹞鱼齿

    《中药大辞典》:海鹞鱼齿药材名称海鹞鱼齿拼音Hǎi Yào Yú Chǐ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魟科动物赤魟等的牙齿。性味《本草拾遗》:"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

  • 新疆延胡索

    药材名称新疆延胡索拼音Xīn Jiānɡ Yán Hú Suǒ别名西延胡索、延胡索、元胡。出处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延胡索附图有西玄胡索,无说明。李中立《本草原始》指出:"西玄胡索外黑内黄。"新疆在西

  • 簕竹

    药材名称簕竹别名车角竹、车筒竹、刺竹、大竹、水簕竹、大簕麻竹、麻竹、簕楠竹来源禾本科簕竹Bambusa sinospinosa McClure,以竹叶、竹笋、竹茹入药。生境分部华南、西南。性味竹叶:甘

  • 空心苋

    《中药大辞典》:空心苋药材名称空心苋拼音Kōnɡ Xīn Xiàn别名空心蕹藤菜、水蕹菜(《福建中草药》)。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苋科植物空心莲子草的根或茎叶。全年可采,多鲜用。原形态空心

  • 太白贝母

    《中药大辞典》:太白贝母药材名称太白贝母拼音Tài Bái Bèi Mǔ英文名Taipei Fritillary Bulb别名尖贝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太白贝母Fritilla

  • 药材名称李拼音Lǐ来源蔷薇科梅属植物李Prunus salicina Lindl.,以根及种仁入药。春季采根,夏季采果,分别晒干。性味根:苦,寒。种仁:苦,平。功能主治根: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用于牙

  • 牛角藓

    药材名称牛角藓拼音Niú Jiǎo Xiǎn英文名cattle horns moss别名短叶牛角藓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柳叶藓科植物牛角藓的植物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ato

  • 蠵龟筒

    《中药大辞典》:蠵龟筒药材名称蠵龟筒拼音Xī Guī Tǒnɡ别名鼋皮(《日华子本草》),蟕蠵壳、蟕蠵甲(《本草图经》)。出处《纲目》来源为海龟科动物蠵龟的皮及鳞甲。原形态蠵龟(《纲目》),又名:灵龟

  • 凤眼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凤眼草药材名称凤眼草拼音Fènɡ Yǎn Cǎo来源本品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的果实。秋末采果,晒干。性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