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中医中药>中药材>鳝鱼

鳝鱼

《中药大辞典》:鳝鱼

药材名称鳝鱼

拼音Shàn Yú

别名鳣(《山海经》),黄鳣(《异苑》),鳣鱼(《千金·食治》),海蛇(《黑龙江中药》)。

出处雷公炮炙论

来源为鳝科动物黄鳝全体

原形态黄鳝(徐衷《南方草物状》)

体细长如蛇,前段圆,向后渐侧扁,尾部尖细。体长24~40厘米。头圆,其高较体高为大。吻端尖,唇发达,下唇尤其肥厚。上下颌与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2鼻孔分离较远,后鼻孔在眼前缘上方,前鼻孔在吻端。左右鳃孔在腹面合而为一,呈"V"字形。鳃膜连于鳃峡。体润滑无鳞。无偶鳍,背鳍和臀鳍均退化,仅留低下的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尾鳍尖细。体色微黄或橙黄,全体满布黑色小斑点,腹部灰白色。

栖于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白昼喜藏于泥质水底的洞穴中,或堤岸石隙中,夜出觅食,以昆虫、蛙类、小鱼等动物为食。产卵期6~8月。

本动物的皮(鳝鱼皮)、骨(鳝鱼骨)、血(鳝鱼血)、头(鳝鱼头)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分布很广,除西北、西南外,全国各地均有。

化学成分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8.8克,脂肪0.9克,灰分1克,钙38毫克,磷150毫克,铁1.6毫克。

性味甘,温。

①《别录》:"味甘,大温,无毒。"

②《千金·食治》:"平,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温,有微毒。"

归经入肝、脾、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二经。"

③《本草求真》:"入肝、肾。"

功能主治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治痨伤,风寒湿痹,产后淋沥,下痢脓血,痔瘘,臁疮。

①《别录》:"主补中益血,疗沈唇。"

②《千金·食治》:"主少气吸吸,足不能立地。"

③孟诜:"补五藏,逐十二风邪。治风湿。"

④《本草拾遗》:"主湿痹气,补虚损,妇人产后淋沥,血气不调,羸瘦,止血,除腹中冷气肠鸣。"

⑤《本草衍义补遗》:"善补气。"

⑥《滇南本草》:"治痨伤,添精益髓,壮筋骨。"

⑦《本草蒙筌》:"去狐臭。"

⑧《纲目》:"专贴一切冷漏、痔瘘、臁疮。"

⑨《本草汇》:"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捣肉为丸或焙研为散。外用:剖片敷贴。

注意①《别录》:"时行病起,食之多复。"

②《本草经疏》:"凡病属虚热者不宜食。"

③《随息居饮食谱》:"时病前后,疟、痢、胀满诸病均大忌。"

复方①增力气:熊筋虎骨当归人参等分。为末,酒蒸大鳝鱼,取肉捣烂为丸。每日空腹酒下两许。(《本经逢原》大力丸)

②治久痢虚症,便脓血:黄鳝鱼一条,红糖三钱(炒)。将鳝鱼去肚杂,以新瓦焙枯,和糖研末,开水吞服。(《云南中医验方》)

③治内痔出血:鳝鱼煮食。(《便民食疗》)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鳝鱼,甘温具足,所以能补中益血。甘温能通经脉,疗风邪,故又主疗沈唇,及今人用之以治口眼歪斜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鳝鱼

药材名称鳝鱼

拼音Shàn Yú

英文名eel

别名鳝鱼、黄鳝

出处出自《雷公炮炙论》。

1.《本草拾遗》:鳝鱼,夏月于浅水中作窟,如蛇,冬蛰夏出,宜食之。

2.《蜀本草》:《图经》云,鳝鱼,似鳗鲡鱼而细长,亦似蛇而无鳞,有青黄二色,生水岸泥窟中,所在皆有之。

3.《本草衍义》:鳝鱼,腹下黄,世谓之黄鳝。又有白鳝,稍粗大,色白,二者皆无鳞。大者长尺余,其形类蛇,但不能陆行,然皆动风。

4.《本草求原》:鳝鱼有黄青二种,黄者俗名黄鳝,青者俗名

来源药材基源:为合鳃科动物黄鳝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nopterus albus (Zuiew)

采收和储藏:捕捉黄鳝,可以采用钓捕、网捕、笼捕、干塘捕捉等方法。多鲜食或加工成鱼干、罐头等。

原形态黄鳝,体细长,呈蛇形,向后渐侧扁,尾部尖细。头圆,吻端尖,唇颇发达,下唇尤其肥厚。上下颌及腭骨上部有细齿。眼小,为一薄腊所覆盖。两处鼻孔在腹陪合为一,呈“V”字形。体无鳞。无胸腹鳍,背、臀鳍退化仅留低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体色微黄或橙黄,全体满布黑色小点,腹部灰白。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为底层生活的鱼类,喜栖息于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有性逆转现象。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捕食各种小动物。

资源分布:除西北地区及东北北部外,各地均有分布。

栽培生活性性,为底栖性鱼类,适应性强,能生活在稻田、水塘、湖泊、沼泽等各种水体的浅水泥土中或孔穴内。善钻洞。昼伏夜出,冬季水温到15℃以下时,便钻入泥土中越冬,翌年春水温上升到15℃以上时,开始出洞觅食.黄鳝为杂食性,贪偏重肉食,喜食鲜活饲料,在自然界中捕食蚯蚓\蝌蚪\小青蛙\小鱼虾 \螺蚌幼体\水生和陆生昆虫\浮游动物等.也吃人工饲料,如料糠\青麸\米饭\豆饼\瓜果及配合饲料,性贪食,耐饥饿,有自残行为,适宜生长有水温为15-30℃,最佳温度为24-28℃,摄食最大,生长迅速.养殖技术,黄鳝性成熟年龄为2-3龄,繁殖季节为2-3月份。生理上有独特的性决策转现象。从胚胎发育到第1次产卵均为雌性,每尾怀卵量为300-800粒。当进入繁殖季节,雌鱼产卵之后,其卵巢就开始转化发育成精巢,变为雄鳝, 以后终生不再改变。在繁殖期间,性成熟的亲鳝在石块或洞穴附近叶出泡沫为巢,然后将卵产在泡沫中,借助泡沫的浮力,使胺精卵在水上发育,产鳝在一旁守护。在水温28-30℃条件下,6-8天幼体即可孵出。

黄鳝池可建成地上式、地下式或半地下式各种式样,一般以50-100m2为宜,有的家庭养鳝池仅10m2左右,池内种植白、慈菇、水浮莲等水生植物,能遮阴,便于黄鳝生活。每1kg30-40尾的鳝苗种,其放养密度为50-150尾/m2。初生鳝苗可投喂给轮虫、水蚤、鸡蛋黄等。随着个体增大,可投喂水丝蚓、豆饼糊、肉浆、红虫等。种类宜多样化,避免养成偏食习性,不利于饲养。

饲养管理,黄鳝在15℃时开始摄食,25-30℃时摄食旺盛,时值5-9月份为摄食盛期,是为生长迅速时期,在应每日投食1-2次,定时、定点、定量投喂,饲料质量与生长速度关系极大。池中水位应保持在5-15cm范围内,一般不超过20cm。夏季要做到经常换水,清除杂物,防止污染,保持水质新鲜、溶氧量高,有利于生长。每年11月底,水温降至15℃以下时,黄鳝即钻入泥土中越冬。越冬期内应放干池水,在上面铺上稻草、麦秸等,以保持泥土湿润及温度。在无冰冻地区,也可将水位加深至50-60cm,使黄鳝在深水中越冬。

化学成分食部每100g含水分80g,蛋白质18.8g,脂肪0.9g,灰分1g,钙38mg,磷150mg,铁1.6mg。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主虚劳;疳积;阳痿;腰痛;腰膝酸软;风寒温痹;产后淋沥;久痢脓血;痔瘘;臁疮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50g;或捣肉为丸;或研末。外用:适量,剖片敷贴。

注意虚热及外感病患者慎服。

复方①增力气:熊筋虎骨当归人参等分。为未,酒蒸大鳝鱼,取肉捣烂为九。每日空腹洒下两许。(《本经逢原》大力丸)②治久痢虚症,便脓血:黄鳝鱼一条,红糖三钱(炒)。将鳝鱼去肚杂,以新瓦焙枯,和糖研未,开水吞服。(《云南中医验方》)③治内痔出血:鳝鱼煮食。(《便民食疗》)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半边钱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边钱药材名称半边钱拼音Bàn Biān Qián别名蝴蝶叶、罗藟草、马蹄金、三脚虎、钱凿草、马蹄香[福建]来源豆科蝙蝠草属植物铺地蝙蝠草Christia ob

  • 制川乌

    药材名称制川乌英文名RADIX ACONITI PREPARATA来源本品为川乌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为不规则或长三角的片。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体轻,质脆,断面有光泽。无臭,微有麻

  • 岩茴香

    药材名称岩茴香拼音Yán Huí Xiānɡ英文名Ligusticum别名细叶藁本、桂花三七、柏子三七出处始载于《东北植物检索表》。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石茴香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gus

  • 狭头橐吾

    药材名称狭头橐吾拼音Xiá Tóu Tuó Wú别名山紫菀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窄头橐吾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gularia stenocephala (Maxim.) Matsum.et

  • 山大黄(华北大黄)

    药材名称山大黄(华北大黄)拼音Shān Dài Huánɡ别名峪黄、河北大黄来源蓼科大黄属植物华北大黄Rheum franzenbachii Munt.,以根入药。春秋采挖根部,除

  • 洋葱

    《全国中草药汇编》:洋葱药材名称洋葱拼音Yánɡ Cōnɡ别名洋葱头来源百合科洋葱Allium cepa L.,以鲜茎入药。生境分部各地栽培。功能主治主治创伤,溃疡,阴道滴虫病,便秘。用法用

  • 术苗

    药材名称术苗拼音Shù Miáo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菊科植物白术的苗叶。冬季采取。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术"条。功能主治①《本草经集注》:"去水。&

  • 水麦冬

    药材名称水麦冬来源水麦冬科(芝菜科)水麦冬Triglochin pulustre L.,以果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功能主治消炎,止泻。藏医常用治眼痛,腹泻。用法用量研末与其它药配用。摘

  • 天葵

    药材名称天葵拼音Tiān Kuí别名紫背天葵(《雷公炮炙论》),雷丸草(《外丹本草》),夏无踪(《植物名实图考》),小乌头(《植物学大辞典》),老鼠屎草(《江苏植药志》),旱铜钱草(《湖南药

  • 地蚕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蚕药材名称地蚕别名土冬虫草、白冬虫草、白虫草、肺痨草来源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地蚕Stachya geobombycis C. Y. Wu,以块茎入药。秋季采,洗净鲜用或蒸熟晒干。性味